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比较 教育比较

地理2016年高考大纲解析,地理2016年高考大纲

tamoadmin 2024-07-04 人已围观

简介1.2016年各省市高考总分及各科分数 分值是多少2.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3.2016年云南高考总分及各科分数 分值是多少4.四川高考地理复习方法及大纲5.急!!!!找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大纲6.重庆高考考几卷7.广东高考有什么改革,2016年广东高考使用全国卷专升本考试考试科目如下:(1)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一级学科):政治、外语、大学语文。(2)艺术类(一级学科):

1.2016年各省市高考总分及各科分数 分值是多少

2.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3.2016年云南高考总分及各科分数 分值是多少

4.四川高考地理复习方法及大纲

5.急!!!!找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大纲

6.重庆高考考几卷

7.广东高考有什么改革,2016年广东高考使用全国卷

地理2016年高考大纲解析,地理2016年高考大纲

专升本考试考试科目如下:

(1)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一级学科):政治、外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一级学科):政治、外语、艺术概论。

(3)工学、理学(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等四个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高数(一)。

(4)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药学类(除中药学类外)等六个一级学科:政治、外语、高数(二)。

(5)法学:政治、外语、民法。

(6)教育学(职业教育类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教育理论。

(7)农学:政治、外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中医学类、药学类等两个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外语、教育理论。

上述科目实行全国统考。除日语、俄语由各省(区、市)自行组织命题外,其他科目均由教育部统一命制。各科命题范围不超出《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

2016年各省市高考总分及各科分数 分值是多少

(一)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考点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在综合题中考查占8--10分;

 15年26题考查:地形部位的判读,通视条件,量算水平距离,方向的判读,山区交通线选线的原则;

 14年26题考查:量算水平距离,计算相对高度,通视条件,地形部位的判读;

 13年27题考查:描述地形、地势特征,河流流向判断,估算长度,描绘剖面图,山区发生的地质灾害;

 重要性

 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来描述某地区地形起伏的地图,作为一种基础的、重要的地图类型,在高考考查的等值线图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判读内容,主要包括高度计算、地形部位判读、坡度大小分析以及地形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地球运动

 考点分析

 地球运动在综合题中考查占10--12分;

 14年27题考查:日出早晚问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昼夜长短变化;

 重要性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是地理高考复习中的重难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成为体现地理高考试题难度的重要知识点。有关此内容的高考试题的总体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出奇。在高考地理卷中出现了不少好题,尤其近年多和二十四节气结合考查。

(三)气候

 考点分析

 气候在综合题中考查占10--12分;

 15年27题考查:气候类型判读,描述气候特征,比较降水差异,气温变化原因分析

 14年28题考查:比较降水差异,气温变化原因分析,昼夜温差变化分析

 13年30题(2)考查:气候特征原因分析

 重要性

 气候是高考高频点的知识,从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及分数可见其重要性。气候的考查方向一般为气候类型、成因、分布规律、气候的影响等方面。解题时注意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结合,分析各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以及分布规律,并推理出具体的分布地区。

(四)水

 考点分析

 水在综合题中考查占10--14分;

 15年28题、29(2)考查:湖泊对河流的影响,溯源侵蚀,水利工程建设,水文特征;

 14年30题(1)考查:影响盐度的因素;

 13年29题(2)、30(1)考查:洋流对航海的影响,影响含沙量的因素;

 重要性

 河流相关知识是历年高考地理考查的`重点内容,多以等高线、区域、与河流有关的数据和图表等资料切入,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天气系统

 考点分析

 天气系统在综合题中考查占10分;

 13年28题考查:等压线的判读(数值大小和风向变化),天气系统名称和过境时特征,气流运动特征

 重要性

 天气系统既有事实性知识,也有原理性知识。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高考侧重考查风向、降水位置、天气过程、天气系统的判断等。试题经常以等压线图、天气系统图为载体,考查解读信息能力、调用知识能力,以及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从试题类型看,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但以选择题居多。

(六)板块运动

 考点分析

 板块运动在综合题中考查占2分;

 14年30(2)考查:东非大裂谷成因;

 13年29(3)考查:冰岛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重要性

 板块运动的知识在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文字简述和较少,但涉及的知识点多,其中包括板块范围和分布、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火山地震带等。而且这些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接触;同时,板块运动也涉及到很多动态性、过程性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最终的掌握情况也并不理想,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试题重复训练来强化。

(七)自然带

 考点分析

 自然带在综合题中考查占4--6分;

 15年29(3)考查:自然带分布特征及原因;

 14年30(3)考查:自然带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

 13年29(1)考查:分析自然带差异的原因;

 重要性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资源浪费和枯竭等都是忽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因此今后高考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考查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实行“:总分75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00分。

2017年起上海高考成绩总分满分66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

3+X”方案中“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由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2个综合科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

此方案是全国应用最广,最成熟的高考方案。总分75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00分)。

扩展资料

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23日相继发布了本省份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8省市将采用“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从2021年起,8省市新高考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均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中,考生在物理或历史中所选择的1门科目,满分为100分,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选择的2门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00分,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人民网-2017年起上海高考总分为660分

2016年云南高考总分及各科分数 分值是多少

 地理(英: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一些经验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1

 1、一定要保持题量训练

 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考生一定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对考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运用,搭建起一个知识框架,形成地理思维、知识运用及知识迁移能力,并最终提高自己的地理学科技能和素养。

 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考生还要保持一定题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归纳、总结来提高自己复习的效率。通过做题,考生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答题速度和技巧,另一方面,通过对近年高考真题的研究,还可以熟悉高考命题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做题不能盲目,而应该有选择性地挑选比较有典型性的题目进行训练,并且结合课本对这些典型题目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加强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高考试题中所考的知识点,全都来源于课本和教材,考生一定要对课本这个解决问题的“钥匙”给予足够的重视。

 2、提高和培养地理技能

 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考生起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地理技能:

 第一,重视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包括读图、绘图的能力培养,表格信息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考试技能。做到脑中有图、胸中有图。考生一定要多动手动笔,加强考试技巧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手脑并用才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

 第二,要强调地理信息能力运用。地理试卷中大部分题目都有图或表,要求考生能够从图表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如地理位置、自然、人文等显形或隐形的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解答问题。要充分挖掘题干,在吃透题干提供的显性信息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题干中所蕴含的隐性信息,保证答题的完整度。

 第三,要理论联系实际。考生平常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地理;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热点问题中的海南元素。比如国际旅游岛、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昌江核电站、海南生态岛、东环铁路等内容,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考试题只有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充满活力。

 3、做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基础不够牢固。部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在知识点的活学活用上十分欠缺,做题时很容易被一些干扰项所误导;基础不牢导致能力也发挥不出来,发掘、整合信息的能力不足,在做题时往往因为对题目的深层、关键信息理解不透而导致失分。此外,答题不规范也是普遍存在的毛病,很多考生在答题就因为没有使用地理专业语言、语言描述不准确、条理不清、缺乏要点而丢分。

 针对考生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梁振锋也介绍了一些可行的技巧:答题时,考生要遵循先易后难一般顺序,这样可以保证尽量多得分;选择题可适当利用排除法等技巧;在解答区域地理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案例研究方法;在回答人文地理相关问题时,一定要理清题意,答题要条理清晰,宁多勿少、宁全勿缺。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2

 高考地理指导:建议复习时手不离图

 在剩下的时间里,我就自己对地理高考大纲的理解,结合往年文综高考中地理试卷命题特点,提几点建议。

 1、以书本为“本”,紧扣教材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地理规律与区位原理的归纳。应掌握的主要原理和规律是:

 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

 2、通过读图训练,加强区域定位:读图能力的高低,是地理考试成败的关键。所以考生要学会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形态、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特别要对考纲要求的世界地理的主要国家,以及中国主要区域重点复习。把高中系统地理和初中区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手不离图,最好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都落实到地图上。

 3、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考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但要防止“题海”战术。教师应该精选资料,让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

 4、关注时事热点:农业、能源、交通、金融与贸易等焦点问题。这些都会成为地理命题的背景材料而应该加以重视。

 复习必须遵循的4个科学步骤

 根据遗忘规律,的内容最好的巩固就是及时。的和策略很多,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在这里仅向大家介绍一种我们认为是比较有效的--四程序复习法。

 所谓“四程序复习法”,就是把一个完整的复习过程划分为四个上下之间存在程序关系的四个环节。

 1、尝试回忆

 所谓尝试回忆是将学习的内容回想一遍。有人将它比喻为“反刍”,就像牛或羊一样,把已经进入胃癌的食物再返回到口腔里细细加以咀嚼。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在自己检查自己,逼上着自己进行活动。

 尝试回忆的好处,至少可以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可以检查课堂学习的效果

 在尝试回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要回忆出课堂学习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这就可以证明自己的和课堂学习的效果是好的。为了正确地检验自己的和课堂学习的效果,在开始尝试回忆时,最好先不要看书或笔记,等到想不出来的时候再看书或笔记。为了加深,还可以一边想一边把主要的内容写出来。这样尝试回忆的效果会更好。

 (2)可以提高记忆

 由于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把自己学过的,在尚未进入遗忘状态之前,就在头脑里再现了一遍,这当然是有利于记忆的保持的。

 (3)可以提高阅读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

 通过尝试回忆,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再过一遍,记住的往往是自己已经懂得的,没有记住的正是自己没有掌握的,这说明记忆恰好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对于那些想一出来的学习内容,自然就会急着去看或笔记。这样,就激发了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并自觉地将忘记的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使得复习有针对性。

 (4)可以培养思维的能力

 尝试回忆时会反省思维的过程,还要概括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一旦想不出来,还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回忆的线索,这无疑是在做“记忆体操”。因此,一个经常尝试回忆的,不仅记忆能力会有所提高,而且思维的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2、认真读书

 在复习的过程中,完成了尝试回忆的步骤以后,便要开始认真读书。当然,这时候的读书与预习和课堂学习时的读书是不一样的,它是在预习和课堂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读书和思考相结合

 所谓读书和思考相结合,是指不仅要在读书的过程中认真真要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读,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内容绝对不马虎,要全面过目,而且还要边读边思考,要多想想在回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内在联系,更要思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要重点突出

 复习中的读书,要有重点要细读和思考。对于已经记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不必再花费很多时间,而把时间集中在回忆不起来和印象模糊的内容上面。在读书的时候,不妨可以边读边划。

 (3)重在精读、熟读

 对于课本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必须做到精读和熟读。至于一些关键的章节和定义、定理和定律等内容,还要在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将其背出来

 (4)适当看一些参考书

 在复习的过程中,适当地看一些参考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看参考书当然是在复习好课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是结合课本的内容去读参考书的内容。

 3、整理笔记

 在复习过程中的整理笔记,是指要把预习、课堂学习和复习等学习过程中所记的笔记串联起来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使其成为一份经过加工和提炼的复习。整理笔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知识深化、简化的过程。所以,它要求索引清楚,中心突出,内容精练,最好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可以使这份经过加工整理后的笔记成为阶段复习和重要前的复习的得力助手。

 4、探索和发现

 复习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重复课本的内容上面,而应该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有所发现。所谓“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这个道理。要在复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质疑”,也就是提出问题。对于知识,不仅要懂?quot;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的问题。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3

 如何回答高考地理万能答题技巧?

 1、基本方法

 仔细审清每一小题题干的题意,明确其表示的地理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针对题干,联系地理事物的概念、分类、原理及规律,进行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并通过对比答案的异同,得出结论。这是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一般有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第一步选细读题干和选项,看题干提供了什么条件,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第二步进行回忆联想,联想调动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等基础知识。第三步,对选项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拿到此题第一步细读题干,找出“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限制条件”四个限定词,第二部联想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类型是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为主,这两种农业发展的前提都是有灌溉水源。第三步进行综合分析虽然西北地区沙漠为主,土地资源比重低;另一方面劳力也不充裕,经济条件差,购买农药化肥的能力有限,但其“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限制条件”应该为水资源的不足,故正确答案为D。

 例题2: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题干中要求是“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天然”森林,联想到回归线到极地之是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极地气候,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四个答案都有可能,但仔细分析,由于人类活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多为人工林,而现存的天然林,只是纬度较高的亚寒带针叶林故选C。

 2、排除法

 逆向进行,从选项入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一个一个地排除掉,直至得到正确选项,看似复杂的问题会变得很简单。

 例题3: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A、使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B、向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C、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

 D、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这是一种表述类的题目,这类题目多是叙述地理原理、特征、分布、规律等。在叙述的时候往往叙述不全,半对半错,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可以选对题干与选项进行推敲,排除表述内容不准确的与不完整的,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答案。

 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太平洋水域海水升温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升温,出现上升气流,产生暴雨和洪涝灾害,秘鲁等国海水中的鱼类和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以海洋生物为食物的鸟类也大量死亡,但西太平洋对地区却出现气温下降,降温出现下沉气流,西太平洋地区如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出现了干旱少雨的异常天气。本题中的选项A和D以偏概全,东太平洋海区增温、降水多并不意味流经区域和全球水都增温和降水。故正确项为B和C。

 例题4:下列现象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关系的是()

 A、绿地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A、C、D三个选项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非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故排除。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非农业人口的减少。所以选择B答案。

 3、图形与辅助线法

 对于一些计算类的题目和读图选择题可能其本身没有图形,或者图形不能准确的表达题目的含义,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或者在图上作出一些辅助线,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4

 地理考试答题时,有的考生写的字数不是很多却能得到高分,有的考生写的密密麻麻却得不到分数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考生,寥寥数语,却总能拿高分。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面面俱到,如战场上没瞄准目标,盲目射击。

 “军师”提醒考生,考场答题不能拖泥带水,要争取弹无虚发,一语中的。

 考场答题有“策略”

 高考中,地理试题类型分五类:特征描述(或简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意义罗列、建议罗列。

 在答特征描述题时,首先要明确该题问的是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与状态特征,或者是分布特征及变化特征描述。

 其次,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试题设问形式通常为“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等。

 在答此类题时,学生首先要明确区域位置和图文信息,抓住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的典型特征,并运用地理术语表述出来。

 根据变化要素,预测未知

 区位分析既要说明某地理事物的位置,又要说明其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联系即是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答区位分析坚持四个原则:一要点全,如分析影响因素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对比分析既要找出两者的相同也要找出不同。

 二是主导因素突出,避免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三是回答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

 四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区位因素。注意根据变化的要素,推知变化的方向。分析区位因素的思路一般是:在何处(即经纬度位置或相对邻位置)→有什么(即有哪些地理事物)→为什么(即影响地理事物的因素有哪些,主导因素是什么) →怎么样(即怎么变,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把握因与果的联系

 成因分析类试题,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指出××形成的影响因素,简述理由,说明××原因等。

 答题的基本思路是:在哪里(位置)——为什么——形成××结果。即第一步说明位置,以明确讲述的是哪里,第二步根据要回答的内容解释原因,第三步得出结果。

 在回答原因类试题时,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四川高考地理复习方法及大纲

高考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其中“3”指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指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理科综合”指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语文、数学、外语各科试卷满分均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试卷满分为300分,总分750分。

文科综合分值分配为:思想政治100分,历史100分,地理100分;理科综合分值分配为: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

另高考总分计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22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及通用技术共11门学科,每个科目等第达到C或C以上量化为2分,量化分数的总分为22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献瑞,吉星临门。

祝你学业进步,马到功成。

急!!!!找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大纲

不要老想着奔及格分,要学就学最好,不难的,先抓基础,多做题,查漏补缺,不会的多问老师同学,奔满分去吧!

可以先看一下2008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析文综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

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经纬网及其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宇宙探测

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

2.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

降水的时间变化。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3.海洋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海洋开发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

(1)陆地的组成要素及其运动

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

(4)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5.地图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市。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2.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再生产

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市。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4)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城市的合理规划。

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5.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6.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与旅游

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7.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3)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况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来、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中国的民族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3.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4.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6.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8.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9.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

1I.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12.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

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地理考试大纲考试范围沿袭传统的四大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大部分考点基本覆盖了初中、高中八本教材的全部内容。

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都是以抽样考查知识、全面考查能力为其特点。因此,考生在后阶段复习中,应对照考纲,对照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的掌握和理解运用,并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自然地理:(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日照图为主要信息载体,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2)大气运动(等压线图的应用分析);(3)气候形成因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气象灾害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具体分析;(4)河流水文特征分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5)海水的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6)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7)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8)地域分异规律等。

人文地理:(1)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区位因素分析和评价;(2)人地关系出现的问题、造成的影响、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3)人口、文化和旅游的有关知识等。

区域地理:(1)区域空间定位;(2)区域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点描述和分析;(3)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4)中国国土整治。

四大目标三级要求 复习重在能力培养

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明确提出文科综合考试的四项考核目标,针对考核目标,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复习,其根本点在于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地理高考试题中,提供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但无非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等,且多数高考题目的信息,是考生平时训练少见和教材以外的信息。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对地理试题的不同载体提供的信息准确提取,如对题组类的选择题,一定要有两次提取信息的过程,即:首先对提供的图文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判断,根据信息激活头脑中的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再针对题干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选择。

同时还要注意不同题干对某些原有信息提供条件的修改和重新设定条件,注意题组中的几道题目间的某些因果联系和同一信息的反复利用。

调动和运用知识。考生经过几轮复习后,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然地理重在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人文地理重在原理和观念的运用和建立,区域地理重在区域空间的定位和区域特征分析,对某一方面的问题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答题的基本“公式”。

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规定的时间里,要求考生正确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用书面文字的形式完成各种问题的解答。

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回归教材,尽量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组织答案。因为教材中的叙述和文字描述是相对科学和完整的,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应语言规范,书写有条理,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论证和探讨问题。考生在后阶段复习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大量做题,要善于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归纳、比较、概括,并运用宽广的地理知识、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对问题进行探讨甚至质疑,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十三大区域八个国家:复习重在区域定位

考纲中,世界地理沿袭了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的分区方法。对于世界地理的十三大地理分区和八个重点国家,考生除了全面掌握各区和各国的区域特征外,区域定位尤其重要,根据经纬度定位、根据相邻的地理事物定位、根据区域内特殊的地理事物定位是我们进行区域定位的常用方法。

在复习中,左手图,右手书、题,做到图不离手,是帮助我们熟练定位的有效方法。

中国概述和分区:复习重在深入细化

考纲中,中国地理的要求相对世界区域要更具体和细化一些。因此在复习中,应将初中四本教材与高中的选修(二)的国土整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区域定位和区域特征的分析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等知识落实到具体的、较小范围的区域中,如一个具体的地形单元、一个流域等。

重庆高考考几卷

地理其实是偏理科的,但是文科生学好也不难。我是文科生,地理是我最好的一门课。我学习得力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多看地图,我可以闭着眼睛不世界地图画出来,还有要了解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方,了解各地的气候,地形,但是要注意的是,记住原理。高一的地理是最难学的,给你一点资料把。

地球运动和日照图专题

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梳理

(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

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

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

结论: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3)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ω=3600/24小时 即150/小时或4分钟/10 , 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V= 2πcosΦ R(周长)/ 24小时(时间)

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

(2)产生地方时差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规律:

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经度数/150 (四舍五入)

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原则上规定180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

★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0 和零时经线

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

(3)产生偏向

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

*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

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

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 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

(二)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

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3)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

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

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 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计算公式推导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δ-θ|,δ表示所求点纬度,θ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δ-θ|可以看作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距离”(纬度差),这个“距离”越小,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分时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秋分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

传统四季:四立划分

(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4.*补充

(1)根据经度数值判断两点的东西方向。

①两点如在同一经度区内有两种可能:一是同在东经度地区,那么经度数大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二是同在西经度区内,那么经度数小的点在东方,另一点在西方。

②两点若处不同经度区内:两地经度数之和,若小于180°,则处东经度区的点在东方,西经度区的点在西方;若大于180°,处西经度区的点在东方,东经度的点在西方;若等于180°,既可说是东方也可说是西方。

(2)物体的影子

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除北极点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除南极点朝北)

影子朝向与太阳入射方向相反。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日影最长,南半球夏至日正午日影最长

请说说下图中各点此时日影的朝向和正午日影的朝向: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

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千米,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所以在各纬线上经度差1°的弧长就不相等。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α)经度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αkm。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弧长。

(4)太阳升落方向:

一年中只有二分日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5)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①对任一地而言:太阳轨迹是平行的;当地地理纬度:北回归线以北(原因)

读下左图判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向、白昼长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②读右上图描述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作法

③下图为四个地点二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图,读图思考四地可能所在半球和节气。

三、重难点剖析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遇到的日照图有两种,一种是球面日照图,另一种是平面日照图。球面日照图又可分为侧视日照图和极视日照图。日照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地理知识,成为考试中必选的题目,因而很有必要对日照图中涉及的考点进行分析、总结,寻求解题窍门,掌握答题规律,提高答对率。教学中通过反复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考点范围(常考查的知识点)

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4.判断日期、节气(季节)。5.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7.判断晨线和昏线。8.考查日出和日落的时间。9.判断相对方向。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11.计算区时(地方时)。12.计算昼夜长短。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二、考点解析

1.判断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

(1)东西半球:明确20°W和160°E两条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2)南北半球: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

2.画晨昏线或太阳光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互垂直。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要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要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1)纬度位置:根据现在的教学要求,有三种情况,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上,判断的依据是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

4.日期、节气(季节)

由日照图确定日期和节气(季节),日期主要有四种: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时,日期为9月23日或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对应的节气依次是夏至、秋分或春分、冬至;季节是夏季、秋季或春季、冬季,此处应注意节气和季节的区别。判断推理的过程是:由极圈内的昼夜状况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再到日期节气(季节)。

5.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o,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是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季节分布规律: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首先要明确两个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所求地的纬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和该地间的纬度差,可用线段法分析计算)。

6.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

就教材的要求而言,主要考查三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同时还要分清回答昼夜状况还是昼夜变化趋势,这就要注意以下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7.判断晨线(黎明)或昏线(黄昏)

首先明确图中给出的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太阳光线的方向,如果地球自转方向向着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如果地球自转方向背向太阳光线,此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8.日出、日落

(1)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2)根据某地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刻,先计算出该地昼长的时间,然后以正午12时为起点,减去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出时间,加上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落时间。

9.判断相对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向着北极是北方,向着南极就是南方;纬线指示东西,即左西右东。

10.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

(1)自转:自转的角速度各地相同,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2)公转:夏至日速度较慢且还在变慢,冬至日速度较快且还在加快,因为地球公转,7月初经过远日点时速度最慢,1月初经过近日点时速度最快。

11.计算区时、地方时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再结合图中给出的经度信息,可计算区时。

12.计算昼夜长短

计算某地的昼夜长短,首先应明确过该点的纬线圈在昼夜半球上各跨了多少经度,按每隔15°为1小时可计算出昼夜长短

13.气压带的移动及气候类型的特点

气压带的移动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因而气压带在夏至日向北移,在冬至日向南移。以地中海气候为例说明,夏至日日照图可表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炎热干燥;冬至日日照图可表明西风带控制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14.海陆气压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洋流的方向

夏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低压,北太平洋气压是夏威夷高压,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冬至日日照图,亚洲大陆气压是亚洲高压,北太平洋气压是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西北季风,南亚盛行东北季风,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方向流动。

例1:读“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图5),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与极圈,ABC代表晨昏线,黑粗线OE和OF为日期分界线,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北京时间为 月 日 时。

解题思路: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解题时关键是要充分利用题干和极视图提供的信息: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ABC为晨昏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或者极夜现象(这是解题最重要的隐性信息)。NE和NF为日期分界线——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由NF平分晨昏线可知:NF应该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另一条粗线NE就是180°经线。隐性信息被挖掘出来后,后面的解答就比较容易了:此时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时间应该是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正好与0时所在经线NF组成经线圈。因为NE为180°,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及经度分布规律可知太阳直射的经线应为135°W,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的地理坐标为:23°26′N和135°W。最后由135°W地方时为12时可推算出北京时间为6月23日5时。

例2:图6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图6完成1~2题。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A.7日4时 B.8日8时 C.7日8时 D.8日4时

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日期分界线的基本特征——通过南北极点的经线,首先确定出通过南北极点的那条虚线为日期分界线,再结合题干中“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此时北极地区为极昼),推知该虚线应该是180°经线(昼半球不可能出现地方时为0 时的经线)。再进一步推出另一条虚线为晨线。这些信息提取出来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按常规思路解题:甲的经度为150°E,晨线与赤道在120°E处相交,则120°E的地方时为6时,甲地地方时应为8时。因为180°经线西侧日期总是早一天,日期应该为8日,即8日8时。当北京时间为6时时,通过计算就可以推出可能出现的现象是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例3.读图3 回答1—4题

1.2002年11月20日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自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区的区时为

A.19日19时 B.20日5时

C.19日21时 D.20日21时

2.中山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A.2070千米 B.2270千米

C.2570千米 D.2670千米

3.与中山站相比,长城站所在地

A. 白昼时间长 B.自转速度慢

C.自转周期长 D.正午太阳高度大

4.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下列河流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湄公河 B.莱茵河 C.亚马孙河 D.赞比西河

解题思路:1题,根据经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判断长城站位于西四区,与北京相差12个时区,当北京时间为11月20日19时,长城站的区时为19日21时。

2题,读图可知中山站的纬度比较接近700S,与南极点的纬度差为200,地球表面纬度相差10其实际距离约为111KM,通过计算并与备选项比较,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3题,长城站的纬度比中山站低,其正午太阳高度总是比中山站大,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夏半年其白昼时间总比长城站长。

4题,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南半球是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赞比西为汛期,湄公河为枯水期,莱茵河与亚马孙河分别流经温带海洋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没有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

答案1.C 2.B 3.D 4.A

四、命题意向

1、近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本专题考情分析

年份及试题 考察内容 题型 分值

2006 北京文综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选择题 4

天津文综 日出日落方位 8

全国卷(2) 昼夜长短 12

重庆文综 正午影长的季节变化 4

2005 北京文综 自转速度与昼夜长短 选择题 4

天津文综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方向 12

2004 全国文综 昼夜长短及变化 选择题 4

北京春季文综 地球公转速度 4

天津文综 昼夜长短及变化 12

2、规律总结:

(1)从考核内容上看,重点考察晨昏线、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学科基础知识。2006年新增加考查了日出日落方位的确定,如天津文综第1、2题。从命题趋势来看,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核有强化趋势。

(2)从考查形式上看,第一,多以选择题方式出现,文综卷中尤其如此;第二,试题多以图文结合、图表结合的方式呈现,且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3)能力上,注重考查读图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试题具有综合性、分析性和实用性。

你们现在应该用的上的

广东高考有什么改革,2016年广东高考使用全国卷

2023重庆高考是新高考全国二卷,重庆采取3+1+2新高考模式,其中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是新高考全国二卷,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为重庆市自命题。

重庆统考考试科目及分值为:

语文满分150分,数学(分文、理)满分150分、外语满分150分(含听力30分,笔试120分)、综合(分文、理)满分300分,合计总分满分为750分。

2023年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

语文(7月7日9:00至11:30)、数学(7月7日15:00至17:00)、综合(7月8日9:00至11:30)、外语(7月8日15:00至17:00)(外语听力测试在笔试开始前进行)。

重庆高考其他注意事项:

1、考试前要准备考试材料,尤其是考生身份证、准考证等,在考试时务必携带,以免影响正常考试。

2、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在考试中不得使用抄袭、翻译、记笔记等禁止活动。

3、考试中不允许交头接耳、抄袭等,一经发现,将取消考试资格。

新课标卷简介及使用情况:

1、新课标卷简介

从2013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Ⅰ卷、Ⅱ卷。从2016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Ⅰ卷、Ⅱ卷、Ⅲ卷。

并且从2016年开始,全国Ⅰ、Ⅱ、Ⅲ卷分别改称为全国乙、甲、丙卷。小语种(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高考统一使用全国卷,各省均无自主命题权,且不分甲、乙、丙卷。

2020年开始,因部分原课标全国卷地区高考改革,新推出新高考全国卷Ⅰ、Ⅱ卷。

2、新课标卷使用情况:

全国甲卷(新课标Ⅱ卷)2021年起使用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

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2021年起使用省区: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浙江(英语听力部分)。

全国丙卷(新课标Ⅲ卷)2021年起使用省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广西。

广东省教育厅通知,2016年起广东高考直接使用语文、数学、英语笔试、文综和理综全国卷,英语听说部分继续由广东自主命题。至于使用哪套全国卷,由教育部决定。

教育部正式批准广东省从2016年起普通高考使用全国卷,今年成为广东高考自主命题最后一年。这对广东考生备考会有什么影响?广东多位资深高中教师详细作了科目、试题的趋势剖析。

语文:作文仍以新材料作文为主

2016年广东高考将使用全国卷,华师附中语文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邹寿元安抚考生,全国卷与广东卷的考试大纲是一样的,语文难度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变化的主要是试卷的结构顺序和每一个板块的分值,因此准高三生们大可“淡定”。

具体到板块的变化,邹寿元表示,默写的范围,广东原来只要求30多篇,而全国是60多篇。虽然分值都是6分,没有变化,但因为命题范围变大了,考生们背诵的压力会有所增加,需要在背诵上下苦工。另外,古诗词鉴赏在全国卷的比重增加,而这恰恰是历年来广东考生失分比较多的部分,需要特别注意。

至于备受关注的作文,邹寿元表示,与广东卷一样,全国卷近年来也是以新材料作文为多。因此,新材料作文仍然是备考的方向。

数学:全国卷对中等偏上水平考生有利

广雅中学数学课首席教师、科组长徐广华告诉记者,全国卷的题量和总体难度比广东卷要大,全国卷共有24题,而广东卷只有21题。全国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填空题,中档题都比较多,解答题从第一道开始就属于中档题,没有严格意义的属于送分的容易的大题;而广东卷有不少属于皆大欢喜比较容易的送分题。此外,选考内容全国卷考大题,明显比广东卷考填空题的挑战性要大得多。全国卷对中等偏上水平的考生比较有利,而中等偏下水平的考生则喜欢考广东卷。

徐广华提醒,对《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不等式选讲》这三大选考内容的教学与复习,要从以往填空题的考查形式转向大题。对平面几何和不等式要加强推理与证明,对极坐标、参数方程要加强其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对文科生而言,还要补上《不等式选讲》这个内容。

英语:全国卷更注重语法

省实附中英语科组长蔡传业表示,在考试的题型上看,全国卷和之前的广东卷变化很大。首先,原广东题的阅读题是4篇标准阅读文章加上1篇信息匹配,新的全国卷则由3篇标准阅读文章加上1篇阅读填空题,分值由25分降为20分。此外,完型填空则由15题变成了20题,但分值不变。新旧题型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写作部分,新题型用回了传统的改错题,加上一篇情景写作。蔡传业认为,综合来看,原广东题注重语言运用,而全国卷则相对比较注重语法。

在备考策略方面,蔡传业建议学生还是要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掌握好考纲的3600词汇和语法项目是关键。在学习词汇注意形式变化和固定搭配,在学习语法时要学得更细,注意特殊形式。要把初高中的语法知识全部认认真真过一遍。考生会发现不管题目怎样变,只要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加上解题技巧,就能取得好成绩。

理科综合:物理分值增加计算量加大

理综方面,最大的变化是物理、生物、化学三科所占的分值。广东卷是三科各占100分,而全国卷则是物理110分、生物90分、化学100分。明师教育物理科教材组组长攸子铭说,因为物理在理综里一直处于“拦路虎”的角色,难度大的学科比重提高,因此理综全国卷整体上比广东卷要难。而且,物理科本身的难度也有所增加。“选择题方面,广东卷是分单选题和多选题,而全国卷直接就是不定项选择,因此想靠在单选题里‘蒙’是不可能了。”攸子铭说。

在攸子铭看来,光学好物理不一定能得高分,还得学好数学。“总之,全国卷物理科极少出现很新颖的考法,都是基础模型的深化。因此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吃透基础模型。”他说。

文科综合:知识点范围更广深度更大

卓越教育高中部梁晓珺校长称,全国卷和广东卷在考点、题型和分值设置上基本一致。但总体而言,全国卷的难度较广东卷大,并且比较偏向知识深度的考察。在试题组织形式上,非选择题部分广东卷不分选考必考综合组题,但全国卷会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对于备考2016全国卷的同学来讲需要尤其注意一轮复习的质量。由于全国卷比原来广东自主命题卷对知识点范围要求更广(主要体现在选修上),深度更大,所以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大扫描”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同学们还可以把握好“超前一轮”复习,也就是暑假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提前复习梳理。

文章标签: # 地理 # 太阳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