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比较 教育比较

高考改革方案今正式颁布_高考改革方案今正式颁布是哪一年

tamoadmin 2024-07-16 人已围观

简介1.中国高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有着怎样的历史?2.什么时候开始不分文理科?3.98年全国高考考什么4.高考不考英语了吗5.高考 语文180英语100 是从哪年开始?明年吗?6.广东省新高考方案3+1+2(化、生、政、地四选2)方案,合理吗?我国高考制度在11年是被废除考试制度。我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1904年清朝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

1.中国高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有着怎样的历史?

2.什么时候开始不分文理科?

3.98年全国高考考什么

4.高考不考英语了吗

5.高考 语文180英语100 是从哪年开始?明年吗?

6.广东省新高考方案3+1+2(化、生、政、地四选2)方案,合理吗?

高考改革方案今正式颁布_高考改革方案今正式颁布是哪一年

我国高考制度在11年是被废除考试制度。

我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1904年清朝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后,于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我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堂是1895年由盛宣怀先生仿效西方模式在天津建立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它也成为我国近现代高考制度的发端。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不是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的产物。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1911年—1949年)

在民国时代,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各地共创建了国立省立大学一百多所,但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约为3万人。当时各高校都取自主命题、单独招考、灵活录取方式,没有录取分数线问题,学生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有特别专长的学生可破格录取,如钱钟书先生考清华时虽然数学只有15分,因外语和国文很好而被破格录取,但是,这种高校独立命题招考的方式没有中学教学相衔接、文理专业也出现失衡问题。1937年当时在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校试办联合招生,1939年改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当年参加统考的院校增至28所。到1940年全国统考扩大到省立大学和独立大学,共有41所高校参加。抗战后期因形势紧急曾被迫终止了统一考试。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受内战等环境的限制,各大学仍实行单独招考。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1949年-1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年仍沿袭高校单独招生办法。1950年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公、私立大学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1952年开始到17年恢复高考前,我国的高考经历了探索统一招考生、停止招考和推荐入学的曲折阶段。

1.新中国高考制度的探索时期(1952年一1965年)

1952年6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规定中央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招生日期、考试科目、考试命题、政审标准、健康检查、新生录取等事项由全国统一规定实施。考试科目为统一科目,有政治常识、语文、数学、中外史地、外语、地理、化学、生物。录取形式是由中央招生委员会根据考分统一录取,然后分配给各大学,即统一分配制。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1965年之前基本沿用了这个模式。这一时期的高考,招生考试规模较小,录取率比较高,考试形式的主观性比较强,尚缺乏对大规模考试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

2.高考的停止时期(1966年一11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高考制度成为政治话题,一些人蛊惑“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的高考是为资产阶级造就接班人,要“砸烂旧的统一招生制度”,教育部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高考,1952年以来实行的招生考试办法也被废止,许多适龄学生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此后我国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停止了达六年之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

3.推荐入学时期(12年—16年)

10年中央根据“大学还是要办的”的指示,批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当年,清华大学试点招收所谓“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的新生,高校招生人员直接跟学生见面确定录取。这是“文化大革命”中实行的非实质意义的招生办法。

12年全国正式恢复招生工作,但取消了考试,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即上大学“推荐制”。“推荐制”把“政治表现、路线觉悟”放在招生条件的首位,文化条件只要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即可。当年全国有13. 3万工农兵被推荐入学,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上大学。13年中央提出了高校招生要重视文化考查,注意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确保新生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并要求进行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科的书面文化考查,但考查由地方主持,用开卷形式,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高校招生唯一进行文化考查的一次。14年又恢复推荐入学的招生方法,直到1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高考,代之以注重出身成分不注重文化水平的“推荐”形式入学,实践证明是极端错误的,是违背高等教育规律的,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长时间停滞和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改革(17年开始)

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百业待兴,高考制度的恢复、重建和不断深化成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标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1.高考的恢复和重建时期 (17年--年)

17年出复出后主持了高考的恢复工作。当年10月12日,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7年高等学生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等条件的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招生办法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分为理工和文史两类)、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阐述了高校招生工作拨乱反正的巨大意义,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也开始恢复。由于当时准备时间短暂,17年的高考工作安排在第四季度进行,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自行命题招生。

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是从18年正式恢复的,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为4.73%。恢复高考为“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和思思解放吹响了号角,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挽救了整个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在此后的高考重建阶段(到年),我国一方面恢复和完善了前的一些好的做法,另一方面开始酝酿高考改革,体现在:

(1)在录取方面,实行全国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政策、统一招生录取。

(2)在考试科类方面,国家统一规定考试科目,分为理科(含农、医),文科(含财经、政法)和外语专业。1980年将外语专业并入文史类,直至2000年高考科类基本未变。

(3)在考试科目方面,17年理工类考语文、政治、数学、理化等四科,文史类考语文、政治、数学、史地四科。18年理工类实行理化分卷,文史类史地分卷,都考五门课程,总分500分。此后,考试科目基本稳定下来。英语于1983年纳入必考科目,后来理科增加了生物科目。

(4)在考试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实验和改革,比如:1980年教育部规定考生多的省份实行预选考试,预选出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统考(1987年取消预考);1983年浙江省开始探索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实验,把高中会考成绩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和省份试行推荐保送生制度;1983年,教育部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向农村(农场、林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实行定向招生。

2.高考的多元化改革时期(1985年一1998年)

1985年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政策和实验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政策措施主要有:

(1)实行招生多元化。1985年,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成为指导高考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文件明确规定了“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即改变过去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统一分配的办法,实行国家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收少数自费生等三种招生办法,把“双轨制”下的招生和缴费入学纳入了高考体制。

(2)实行高中会考制度。国家教委批准了上海开始探索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的试点。1988年后,浙江、海南、云南、湖南等省份也开始实行会考制度,此后逐步在全国推行。

(3)实行“3+2”方案。1985年以后,高考在减少考试科目上进行了改革,开始推行“3+2”考试方案(上海试行“3+1”方案),即将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高考科目分为文史、理工两大类,并将理工类7门、文科类6门得考试科目都减为5门,所有的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取消了的政治、生物2学科,文史类取消了地理学科,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到1995年除上海外全国各省份都实行了“3+2”方案。

(4)推进标准化考试。1985年,广东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模式并首先在英语、数学两科目中实行高考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的试卷从单一卷改为两卷,其中第一卷为选择题(有单项和多项选择题),取机器改卷;第二卷为非选择题(主观题),取人工阅改卷,评分标准也要求更客观、标准、精细。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规定从1991年起所有高考科目实行标准化考试(实际上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在此期间,还尝试进行了标准分录取制度,即通过卷面分数(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数(名次分数)录取办法,但后来由于老百姓对标准分不易理解而被取消。

(5)试行保送生和招生并轨改革。1985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到1996年,普通高校招生试行并轨招生改革,高校的学费开始增加,在后续的几年中,高校的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到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3.高考的深化改革时期(1999年-2009年)

1999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明确提出了新世纪初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成为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背景和基础,也是建国以来高考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当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揭开了这一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这一轮高考改革首先是从广东开始的,改革内容包括指导思想、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考试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考试组织、评价及监督等诸多方面。

(1)高考内容方面。《意见》提出了“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的考试命题原则,把“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作为高考内容改革的目标,试图通过高考指挥棒来影响中学教育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2004年教育部将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列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三年后,高中课改四省区开始了第一次自行命题高考,此后,全国各省份陆续进行了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不但在命题主体上打破了全国统一的传统,而且在命题思想由过去比较强调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在内容在设计上增加了应用题和能力题,在试卷类型和结构上由以往的以单科知识和能力测试为主导向以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测试转变,初步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

(2)高考科目设置方面。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恢复了生物和地理学科的高考科目,改变了1985年以来推行的“3+2”模式。“3+x”考试中的“3”指“语文、数学、英语”,是考生的必考科目,英语增加听力考试,“X”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满分为750分,到2001年“X”的选择范围扩大到高中所开的全部课程,包括音乐、体育、美术。截止2009年,“3+x”方案已被北京、天津、重庆、福建等25个省市区应用,是目前全国应用地区最广,最成熟的,最被人们接受的高考模式。除此之外,山东、浙江实行“3+X+1”(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模式,上海市实行“4+基础综合”( 语文,数学,英语,选修科+“基础综合”模式,江苏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4科+选修2科)模式。2010年广东取消“3+X+基础”模式,改为“3+综合”( 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学业水平测试)模式。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全国共同使用高考一张试卷的格局,增加了高考的地方元素和特色,提高了高考命题的安全系数。

(3)高考形式方面。2000年后,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等省份进行了春季招生改革试点,开始探索一年两次高考,这对于缓解考生压力,使学生有多次考试和录取的机会,是一种有益尝试。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个别省份如江苏、广东因考试科目多延长到9日),改变了实行了20多年的7月高考时间。2004年,教育部在总结上海、北京自行组织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举措扩大到11个省、市,当年700多万考生共使用了15套高考试卷。到2011年,全国已有16个省份组织了高考分省命题。在应急组织高考方面,2006年高考前夕,福建省建瓯市因受特大暴雨袭击,全市被迫推迟高考,成为全国首次启用B卷进行高考的案例。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汶川大地震,灾区的高考向后推迟约一个月,并且取消了外语科听力考试,这也成为全国首次推迟高考的案例。

(4)录取方式方面。1999年,山东、湖北、上海等20多个省市试行录取信息的计算机网上传输和网上录取。到2002年,高考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实行计算机网上录取能够最大程度排除许多人为的干扰因素,更加体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原则,提高录取的工作效率。另外,到2000年,各地陆续取消了标准分录取制度。

(5)招生政策方面。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当年报考人数405万,招生数达160人,录取率为40%,分别比1998年增加50万人,52万人和提高9.5%,入学率接近15%。到2010年,高校录取人数已达657万人,录取率超过68%,招生规模大大增加。2001年四川开始试行高考招生社会化报名,把高考报名与中学脱钩,高考成绩也直接通知考生而非学校,逐步改变了以升学率评价中学教学水平的传统方式,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同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了高考报名的年龄限制,同时取消了对考生婚否的限制,保证了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2001年,江苏的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3所国家重点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已有76所高等院校有了自主招生资格。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2007年,部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2008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减少了填报志愿风险,减少了高分落榜现象,减少了高校生源大幅波动现象,提高了录取透明度和考生满意度。2005年,江苏对高考招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其中之一便是改变以往高考志愿设置的模式,实行平行志愿。即首次在普通类院校的各录取批次分别设置一个“平行院校志愿”加一个“征求平行院校志愿”。2009年教育部开始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等五高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联考”,2011年参加“联考” 的高校扩大到20所。2009年部分省份开始试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考生不再参加高考,由学校自主命题和组织考试录取考生。2011年教育部还在部分高职院校中试行“注册入学”制度,逐步形成综合评价、多元考试、多样录取价的考试招生制度,有助于克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促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考生与学校依法自主双向选择的平等权利。

中国高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有着怎样的历史?

总分750分,3+2。

1、文科,理科考的不一样,各考五科,每科满分150。

文科考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历史。

理科考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

2、“3+2”(1994-1999年)

应用地区:全国(除上海市)

“3”指语文,数学,外语,“2”指文科生加考政治、历史,理科生加考物理、化学。各科满分150分,总分750分。

扩展资料

”4+2/3"(18年-1993年)

应用地区:全国(1987年后除上海市)

“4”指必考政治,语文,数学,外语(1983年起外语成绩按照得分的100%计入总分)四门科目,“2”指文科生加考历史,地理,“3”指的是理科生加考物理,化学,生物。

“3+1”(1987年-2016年)

应用地区:上海市

“3”即语文,数学,外语,“1”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150分,总分600分(期间增加过综合能力测试科目,30分,后又取消)。

具体考试时间:

6月7日 (上午) 09:00-11:30 语文 (下午)15:00-17:00 数学

6月8日 (上午) 09:00-11:00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下午)15:00-17:00 外语

“3+1+1”(2003年-2007年)

应用地区:江苏省

“3”即语文,数学,外语,“1+1”即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任选两科组成“1+1”,其中1门需选择高校专业指定科目,各科满分150分,总分750分。

什么时候开始不分文理科?

1904年,清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

直到清朝灭亡以前,高等教育的规模很小,当时全国的高等学堂只有24所。高校招生对象为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学生。考试科目包括外语和国文以及理化、文史等文化课程。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7年,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扩展资料

1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

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

所以几年后生物和地理恢复了高考。再到后来,高考改革又搞了分省命题、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高考科目也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各个省都差别很大。

例如,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外,有的地方考小综合,有的地方还考大综合,还有的把学业水平测试纳入招生参考等。

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98年全国高考考什么

一、高考改革文理不分科预计最早会在2014或2015年入学,2017或2018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中开始实行。

二、高考改革后,预计会有下面几个变化:

1、高考只考语数外三门,其他的科目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2、英语科目可以参加两次考试,取成绩最好的一次计入高考总分。

3、文理不再分科,平时都要学习,根据你高考报考的专业类别的不同,选择若干个(可能3个)不同科目的测试成绩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依据。

高考不考英语了吗

1998年高考全国试卷相同,那时是3+2考试,不过之后就逐渐不同了1998年的文科考试(非小语种),只有两天考试,共考五门课,分别是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满分都是150分。

1998年的理科考试,理科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报考顺序是先报志愿,接着考试,然后出成绩,最后等录取通知书。这个流程,在当时理所应当,现在看来撞大运的成分好大。本身填报志愿是在5、6月份,那时候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左右。

对于考试能考怎么样全凭日常规律,但高考毕竟就是一场高规格的竞技赛,临场发挥的因素占比不小,所以提前一个月就报志愿,无异于盲报。然而,当年,规定就是这样。

扩展资料:

98年之后高考政策变化:

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揭开了这一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

2000年后,开始探索一年两次高考。

2001年江苏的东南大学等3所国家重点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2004年教育部将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列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年后,高中课改四省区开始了第一次自行命题高考。

2008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录取2009年部分省份开始试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四、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0年-2014年)

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考改革方案出台箭在弦上。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份重要文件,5天后,《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高考 语文180英语100 是从哪年开始?明年吗?

高考考英语。

2014年9月4日,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此轮的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扩展资料

高考改革时间表:

上海和浙江在2014年试点中英语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学科应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两年内有效。

考虑到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这次改革将先选择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上海市、浙江省开展试点。2014年底,上海市、浙江省两地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百度百科-高考改革

广东省新高考方案3+1+2(化、生、政、地四选2)方案,合理吗?

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

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如下:

1、高考命题杜绝繁难偏旧,基本以2013年的试题难度为标准;

2、2016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也就是6月7、8两天将没有英语考试),但是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A等100分,B等85分,C等70分),学生可以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

3、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

4、除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以外,其它加分政策都将取消;

5、志愿填报也有微调:考前填报,但从明年开始执行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可以同时报2个,第二志愿可以同时报3个。

2017年英语分降 语文分增,2016年,高考文史类、理工类总分均为750分。语文(文理同卷)180分,数学(文)150分,数学(理)150分,文科综合320分,理科综合320分。英语文理同卷,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英语满分100分。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于7月8号正式颁布。这份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对例如英语是否将退出高考等问题都做了详细规定。想要详细了解可以查阅《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

从新高考改革的初衷上看 ,3+1+2方案,相比3+3方案,其实是新高考改革的“倒退”。3+1+2方案要求新高考生必须从物理和 历史 中择其一,作为主选科目。在一定程度上限缩了学生的选择权。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上看, 3+1+2方案可以有效减轻中学在新高考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师资、实施的严重匮乏等问题,有利于中学在选科组织过程中更好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从新高考推进实施的角度上看, 3+1+2方案可以有效阻断学生功利性放弃物理的现象,对于国家基础学科人才的储备大有裨益。

因此,总体而言,新高考3+1+2方案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却是目前阶段的“最好”方案,3+1+2方案可以帮助中学、高校更好地应对新高考,循序渐进推进新高考。

合理不合理还需要在运行的过程中来检验。 我个人认为起码比“3+3”的模式会更加合理一些。

广东新高考的“3+1+2”模式下,考生的选择只有12种组合搭配:

1、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

2、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地理

3、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政治

4、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

5、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

6、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地理、政治

7、语文、数学、外语、 历史 、生物、化学

8、语文、数学、外语、 历史 、生物、地理

9、语文、数学、外语、 历史 、生物、政治

10、语文、数学、外语、 历史 、化学、地理

11、语文、数学、外语、 历史 、化学、政治

12、语文、数学、外语、 历史 、地理、政治

再过去的3+3模式下我们发现很多考生会放弃物理,这给高校招生来说无意带来了选择学生上的无奈,而最新的数据显示对物理有要求的专业是最多的。

之前浙江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提出了“赋分”制度:

浙江省等级性考试成绩赋分表(2017年)

赋分的目的实际上也是为了解决选择物理比较少的问题。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并不是很明显。

事实上学生不选物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毕竟比较而言物理是这些科目中最难的科目,而分值却是一样的!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选择现实的更多也是合理的!

实际上选择物理的人数少,那么按比例来说高分的人数也会少,那么选择其他科目人数多按照比例来看的话,那么高分的人数也会更多!名额多这件事情对很多人来说诱惑力会更大,因为人数少,且选择物理的人大都应该是比较学霸一些的,所以更多人没有信心跟他们去竞争所以选择放弃物理,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一件事。

广东这次的改革方式我认为还是比较好的,直接把物理和 历史 两科固定住,那么对于一些偏文的或者是偏理的学生来说这两门课都是绕不过去的,相对而言也更加公平一些。

不得不说,广东的方案是一个进步,这是一个在吸取浙江等省经验教训并且听取 社会 诉求和专家建议之后进行的一个修订,有利于新高考改革往好的方向发展!

一、广东的新高考方案合理在哪里?

虽然广东还没有透漏新方案的具体细节,但是据推测应该是物理和 历史 用原始分计入总分,这个方案的合理之处在于:

1、有利于保障物理选课的人数: 这个方案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中等生敢选物理。在等级赋分模式下,很多学生不是不想学习物理,也不是不能学好物理,而是不敢选择物理,担心成为赋分制度的牺牲品。而新方案中的物理和 历史 取原始分计入总分,就有利于学生选择物理,从而改变弃物理现象。

2、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 虽然很多人怀念“老高考”,其实,老高考的文理分科确实有很多弊端,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进行选择,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新高考改革的初衷。

虽然新方案下,所以不排除有的学生会弃物理而选 历史 ,这非常正常,也符合改革的初衷,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 历史 ,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物理,在物理之外,增加一门 历史 ,多一个选择,多几种组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比如学生以后想当医生,他完全可以选择 历史 和化学、生物的组合,这样既能避开因物理不好导致上不了理想大学的结果,又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

二、广东的新高考方案有什么不合理之处?

原则上来说,每一个方案都不会是绝对完美的,都会利弊并存!新方案虽然弥补了旧方案的一些弊端,但是因为没有实施,很多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不排除在实践中会暴露出其他问题。

就现在而言,大家提出最不合理的一条就是物理和 历史 不能同时考,这对于物理和 历史 都好的学生确实不公平,而作为一名 历史 老师,我知道,在现实中,很多物理成绩好的学生, 历史 成绩同样很好,他们更喜欢学 历史 而不是政治甚至是生物。

这个问题显而易见,解决起来应该也不难,无非就是物理和 历史 多出一套试卷的问题。希望在没有正式出台文件之前,可以进行弥补。

我是“赢在高三”,致力于教育和教学工作,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一起来探讨教育问题。

其实文理分科才是最合理的,说到最本质的问题就是,你要培养的是全材还是专材?现在各个学科专业化和细化越来越明显,培养全材是不切实际的。高考不分文理,我认为本身就是错误。选 历史 生物化学,录取化学专业,到时大学和毕业后 历史 一科屁用没有。选 历史 政治化学,录取 历史 专业,化学这科在大学和工作后有什么用?反而拖累了 历史 和交叉学科的学习,学 历史 的看不懂地理的地图,这不是 搞笑 么?其实文科政治 历史 地理三科是互补的。讲政治制度,你要讲制度形成的 历史 吧?讲 历史 ,你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 唯物主义吧?你要会看 历史 地图吧?讲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你也要涉及政治和 历史 吧?

在全国改革的大背景下,广东这个改革算是比较好了,虽然我不赞成,但没什么卵用,改革不会因为你一个人反对而停止。广东改革将 历史 而不是政治作为二选一,已经是一个巨大进步,个中原因不用说。另外将物理作为二选一,是真为以后培养高 科技 人才作打算,这点真的很好。

按以往 历史 ,一个高考改革无论成败,都要十年左右,或许到时碰了头又改回文理分科也不奇怪。

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学业水平)

语文英语政治 历史 地理+数学(学业水平)

这个模式如何?

2018年12月17日,在广东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应用展示活动暨操作使用培训会议上,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透露,广东省新高考模式确定为 “3+1+2”。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1”,指物理、 历史 两门科目必选一门;“2”,指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技术、 体育 、艺术等科目中任选两门。高考所考科目共计六门。

对此,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相关方案尚未定稿,方案的具体内容还在审议当中, “最终的方案还是要等待省教育厅、省考试院发布的官方消息。”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3+1+2”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3+3”模式存在的问题。

2014年9月,《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标志着中国新一轮高考改革加快。浙江省率先出台了改革方案,考试模式确定为 “3+3”模式 ,即保持语文、数学、外语必考科目不变,选考科目为“7选3”,政、史、地、物、化、生、技术七门选三门。但改革中的问题也逐渐浮现了,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下降得很厉害。

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又是现代高新 科技 进步的引领学科,应用十分广泛,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推动信息、能源、航天、材料、交通等领域的发展。总而言之,物理是不可缺失的学科。

“3+1+2”模式更合理的地方是:首先,物理、 历史 作为必选科目, 避免考生弃难就易,造成物理等科学素养的下降 ;其次,解决了区分度不够的问题;再次,同科目因为难度不同导致原始分不可比的问题有所缓解。

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好内容等着您

不改革总分录取模式,高考科目不管怎么调整,都扭转不了应试教育,也无法减轻学生的负担。

在浙江和上海已经试点的3+3高考改革方案,出现了诸多不适应问题,因此,广东等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对之前公布的3+3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为让高考改革方案更为完善、稳妥,有必要向 社会 公布初步方案,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进行科学、民主决策。

从目前获知的信息看,针对3+6选3(或7选3)科目组合给学生的选择权过大(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导致学生功利选科、选科失衡,以及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等一系列问题,今年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省份,准备调整原来设计的3+3方案,实行3+2+1方案(此前媒体曾报道江苏准备实行3+2+1方案),或者3+1+2方案(媒体曾报道辽宁将实行3+1+2方案),最终会选择3+1+2方案。3+1+2方案中3指语数外,1+2则是在其余6门科目中,所有学生要么选一门物理,要么选一门 历史 ,再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自选两门,实行3+1+2方案,考生将有12种科目组合选择。

3+1+2方案,不比3+3方案更优,之前舆论质疑高中学校由于师资、课程、场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原因,针对3+3科目组合实行套餐制教学(只给学生有限几个科目组合选择),而3+1+2则就是给学生限定原来20组合的12个“套餐”,如果学校条件不具备,还会进一步限定学生选择。除此,规定学生必须选物理或 历史 ,与国家整体高考改革方案强调取消文理分科的精神并不相符,还是实行基本的文理分科;3+1+2方案给了学生12种组合选择,但比20种选择少了8种,而且物理 历史 不能同选。由于有的省实行3+3方案,而有的省实行3+1+2方案,高校同一专业在各省的招生标准将变得混乱,有的文理不分按选科招生,有的按文理分科招生。

事实上,3+3方案之前试点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规定选考考试次数、调整选考等级赋分,以及规范高校招生专业选科要求加以解决的,比如,高校招生专业只提出三类科目要求,偏理专业要求必选一门物理,偏文专业提出必选一门 历史 ,其余少数专业可科目不限,就可引导学生理性选科。

为此,需要对3+3,3+1+2,3+2+1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公开讨论利弊,不能就由教育考试部门单方面决策。

更重要的是,不管实行3+2+1科目组合,还是3+1+2科目组合,这都是科目调整,没有改变总分录取模式,这不可能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这也是3+3方案出现诸多问题,导致文理不分科、多次考试、等级赋分等改革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反而出现其他问题的根源。

实践证明,高考改革必须推进招考分离的改革,尤其是突破按总分录取的录取模式,如果不改革录取制度,只对考试科目进行调整,改革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大。因此,各省在设计高考改革方案时,应该聚焦录取制度该怎么突破,必须加大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的力度。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 健康 发展、维护 社会 公平的原则, 探索 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应该是高考改革坚持的方向。

广东高考“3+1+2”模式,最大亮点在于强化了物理、 历史 的学科分量,部分消除了“等级赋分”时学霸扎堆竞争的弊端。

我们从中仍然能看出“文理”分科的影子,可以看做“高考改革”进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吧!

对广大考生来说,无论是“3+3”还是“3+1+2”,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未来规划,特别要重视大学专业对学科的限制要求;其次,考生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明确“ 成绩” 是唯一的“进阶”指标,学科的覆盖率再高,仍然要选择自己成绩高的那一科。因为如果成绩上不去,过不了高考批次线,其他的自然成了免谈之列。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我觉得可以这样:3+综合。就是除了语数英,第四门,是综合的,一科总分600分,里面可以包含任何知识,把其他六科的内容,都放进去,甚至还可以放 体育 ,美术,等科目的笔试进去,然后考生只要写自己会的就好。不会的就不写。这样就能保证考生不管怎么选科,那么考试都是做自己擅长的内容。也不排除有人精力充沛,可以把所有科目都学好。这样,才是真的优胜劣汰,没有任何技巧可言,就是直接展示自己的才华。学霸可以争取五百分以上,普通学生争取三四百就可以了。

浙江和上海作为第一批新高考改革地区,实行了“3+3方案”,但是问题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

1、物理弃考的学生很多导致很多高校招生出现问题,之后官方有设置了最低保障人数。

2、组合太多,学生选择也多,首先未必每个学校都有条件开全了,其次学校管理难度加大;

3、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讲,选择越多,越痛苦、不知道怎么选择。

“3+1+2”方案,相比“3+3”方案,好像是“倒退”了,但是:

1、设置了必须选物理或者 历史 ,基本和原来理科、文科核心一致,保证了大学培养的对接;

2、“3+3”一共有20种组合,“3+1+2”是12组组合,减轻了学校压力,也减轻了家长和学生的选择压力。

1.为精英铺路

科技 高速发展的今天,物理是不可少的。真正成绩好的学生,首选物理,一是专业多,前途光明,这将真正的精英进行一次筛选,为国家选出顶尖 科技 人才。教育也将向这些人倾斜。教育两极分化也将更加明显。

2.为大众施粥

从广泛的学生群体来看,尤其是面上中学,生源质量差,这些学校的学生必将大规模选择 历史 ,对这部分学生来说,选择 历史 考上大学的机会更大。但专业的选择有极大限制,高端顶尖的专业很少向其开放。这一方面导致学校师资不均衡,一方面导致这部分学生获得的教育进一步加大。

文章标签: # 高考 # 招生 #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