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比较 教育比较

高考地理常用,高考地理常用公式汇总

tamoadmin 2024-05-20 人已围观

简介导语:相信很多同学都对高中地理的一些计算题印象深刻,面对它们,同学们经常不知道该从哪着手,也不知道该如何计算,那么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高考地理常用公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高考地理常用公式  自然地理时区&区时  ⒈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

高考地理常用,高考地理常用公式汇总

 导语:相信很多同学都对高中地理的一些计算题印象深刻,面对它们,同学们经常不知道该从哪着手,也不知道该如何计算,那么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高考地理常用公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高考地理常用公式

 自然地理时区&区时

 ⒈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8.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9.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0.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13.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13.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14.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15.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17.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8.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9.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20.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21.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22.人口计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23.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其中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74。

 25.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高中地理知识点也是很多的,相信这也是很多高考学子的头疼之处。你们知道有哪些2022高考地理知识点 总结 吗?以下是我整理的2022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欢迎阅读和分享。

目录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记忆口诀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 春分 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 夏至 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 秋分 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 冬至 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

69我国传统四季以 立春 (2月4日)、 立夏 、 立秋 、 立冬 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 霜降 冬雪雪冬小 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 8.16焦/厘米。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是季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存在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径流是指大气降水到达地面以后扣除蒸发量等损耗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时才称为矿产。有矿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则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和证据。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工沼气、煤与煤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 种植 业(耕作业)。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 措施 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

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

高考地理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

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归华北

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归华中

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渝藏西南

西北陕甘宁青新

晋豫皖和湘鄂赣

中部六省正崛起

中原大省河南省

大别山界鄂豫皖

太行山东冀鲁豫

陕甘宁边区延河唱---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高考地理是一科知识点很多的一门学科,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背记这些地理知识点,但是地理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学会后即能在高考中获得很高的分数,还能掌握许多生活中就能用到的地理知识。

>>>

2022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相关 文章 :

★ 2022高考地理预测考点及知识大全

★ 2022高考地理影响降水的9大因素知识点

★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 2022高考地理常用的表述方法

★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2022

★ 政治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文章标签: # 人口 # 太阳 # 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