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考文言文常识选择题,高考文言文常识

tamoadmin 2024-05-24 人已围观

简介1.文言文记铭说表的文学常识2.训蒙大意文言常识3.江西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主要考什么4.将进酒文言文知识点5.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的秩是啥意思6.文言文疾的用法7.文言文文学常识 移疾 的意思1. 高中文言文应掌握的重点词字及解释有哪些 没有文言文的语文教育,就不能称是完整意义上的汉母语教育。 文言文作为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进入高中,大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

1.文言文记铭说表的文学常识

2.训蒙大意文言常识

3.江西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主要考什么

4.将进酒文言文知识点

5.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的秩是啥意思

6.文言文疾的用法

7.文言文文学常识 移疾 的意思

高考文言文常识选择题,高考文言文常识

1. 高中文言文应掌握的重点词字及解释有哪些

没有文言文的语文教育,就不能称是完整意义上的汉母语教育。

文言文作为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进入高中,大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相信很多同学就会放弃对它的学习。

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欠缺和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结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和要求,笔者在这里简略地谈谈有关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

一、在诵读中亲近文言文诵读是学好任何一门语言的重要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不断地诵读不但有助于助于把握文意,也可增加文言文语感。

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从读的基本要求出发,诵读中要读出文章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把握文章的情绪、氛围和情感。

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去体察语气,辨明语义,理清层次,读出特色。如果正音不准会读错字,句读不准会读破句,错音或破句均会影响到句子的准确理解。

如将“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子中的“衣(yì)”读成“衣(yī)”,将“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读成“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这分别是由于没掌握“衣”的词性和误解“行为”的意思而造成的,此类错误习惯一旦养成,便会对所读的内容不求甚解甚至会曲解文义。逐步养成好的诵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作文语言富有魅力的风格。

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适当背诵一些文章。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凝练典雅的范文,往往讲究推敲,讲究精炼,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文约,其辞微”,熟读背诵无形中势必会受到熏陶,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语言枯燥,韵味不足!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其语言的优美丰富,骈散结合,意蕴深远,恐怕就是得益于平日良好的诵读习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总之,文言文得知之于口,铭之于心,继而达到闭目成诵的效果,要在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中去感受文质之美。诵读之法贵在坚持,锲而不舍,必有收获。

二、在积累中体察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中学教材中所使用的古汉语语法体系总体说是严谨的、有规律的,词语的释义、用法和句式的划分均有一定的规范。

根据字词用法的特点,文言文字词的学习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识记词基本义,二是识别判断词语的活用义。基本义就是一个词的常用义,很多文言词都有一个或几个常用义,学习这类词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识记,以课内为基础,以一课或一个单元为单位,多收集,多整理,摘出相关例句,比较归纳,积少成多。

活用义是指一个词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用法和解释,而是根据句子语法结构的变化和表意的需要派生出其它的用法和解释。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以及动词、名词、形容词之间词性的转换等问题,均涉及了词语的活用义。

通常情况下,对词语活用义的判断主要凭借短语或句子结构分析法,这些分析法中,又以动词结构的分析法最为常用。看下面例句:①素善留侯张良(“善留侯张良”,动宾结构,“善”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交好”)《鸿门宴》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天下之奇才”,动宾结构,“礼”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礼待”)《六国论》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作句子的主语,动词活用作名词“来到的游客”)《游褒禅山记》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判断词类活用并不难,关键把握好短语或句子的结构。

另外,文言句式的判断也离不开对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适当学习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懂得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的组合规则,无疑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句法规则。

为在阅读中减少翻检之苦,可作一些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解,自己动手编本《文言词典》,还可以作一些分类摘编,制作一些文言知识卡片,将古代文化常识作一个粗浅的分类形成系列。

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得心应手。三、在思考中享受文言文苏轼有一句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文言文的学习除了阅读背诵之外更应该深入地思考,或圈点或批注或写读书笔记。一句精辟的论述,一段优美的描写,一篇深沉的抒怀,均应是触发感悟思索的发端,或撰文总结,运用多种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便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和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阅读并思考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式。

归结起来,诵读、积累和思考三个方面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该有效的结合起来,不能割裂开。诵读中应有积累和思考,思考中应有反复诵读。

文言文学习要用口去阅读,用手去阅读,用心去阅读,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断地探求不断地思考,如此坚持下去,文言文学习的进步应当是指日可待的。

2. 高中文言文应掌握的重点词字及解释有那些

语文课是母语教育,文言文是汉民族母语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部分,文言文也是中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

没有文言文的语文教育,就不能称是完整意义上的汉母语教育。文言文作为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进入高中,大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相信很多同学就会放弃对它的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欠缺和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

结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和要求,笔者在这里简略地谈谈有关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一、在诵读中亲近文言文诵读是学好任何一门语言的重要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

不断地诵读不但有助于助于把握文意,也可增加文言文语感。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从读的基本要求出发,诵读中要读出文章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把握文章的情绪、氛围和情感。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去体察语气,辨明语义,理清层次,读出特色。

如果正音不准会读错字,句读不准会读破句,错音或破句均会影响到句子的准确理解。如将“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子中的“衣(yì)”读成“衣(yī)”,将“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读成“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这分别是由于没掌握“衣”的词性和误解“行为”的意思而造成的,此类错误习惯一旦养成,便会对所读的内容不求甚解甚至会曲解文义。

逐步养成好的诵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作文语言富有魅力的风格。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适当背诵一些文章。

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凝练典雅的范文,往往讲究推敲,讲究精炼,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文约,其辞微”,熟读背诵无形中势必会受到熏陶,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语言枯燥,韵味不足!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其语言的优美丰富,骈散结合,意蕴深远,恐怕就是得益于平日良好的诵读习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总之,文言文得知之于口,铭之于心,继而达到闭目成诵的效果,要在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中去感受文质之美。

诵读之法贵在坚持,锲而不舍,必有收获。二、在积累中体察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

中学教材中所使用的古汉语语法体系总体说是严谨的、有规律的,词语的释义、用法和句式的划分均有一定的规范。根据字词用法的特点,文言文字词的学习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识记词基本义,二是识别判断词语的活用义。

基本义就是一个词的常用义,很多文言词都有一个或几个常用义,学习这类词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识记,以课内为基础,以一课或一个单元为单位,多收集,多整理,摘出相关例句,比较归纳,积少成多。活用义是指一个词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用法和解释,而是根据句子语法结构的变化和表意的需要派生出其它的用法和解释。

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以及动词、名词、形容词之间词性的转换等问题,均涉及了词语的活用义。通常情况下,对词语活用义的判断主要凭借短语或句子结构分析法,这些分析法中,又以动词结构的分析法最为常用。

看下面例句:①素善留侯张良(“善留侯张良”,动宾结构,“善”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交好”)《鸿门宴》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天下之奇才”,动宾结构,“礼”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礼待”)《六国论》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作句子的主语,动词活用作名词“来到的游客”)《游褒禅山记》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判断词类活用并不难,关键把握好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另外,文言句式的判断也离不开对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

适当学习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懂得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的组合规则,无疑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句法规则。为在阅读中减少翻检之苦,可作一些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

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解,自己动手编本《文言词典》,还可以作一些分类摘编,制作一些文言知识卡片,将古代文化常识作一个粗浅的分类形成系列。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三、在思考中享受文言文苏轼有一句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的学习除了阅读背诵之外更应该深入地思考,或圈点或批注或写读书笔记。

一句精辟的论述,一段优美的描写,一篇深沉的抒怀,均应是触发感悟思索的发端,或撰文总结,运用多种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便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和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阅读并思考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式。归结起来,诵读、积累和思考三个方面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该有效的结合起来,不能割裂开。

诵读中应有积累和思考,思考中应有反复诵读。文言文学习要用口去阅读,用手去阅读,用心去阅读,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断地探求不断地思考,如此坚持。

3. 高中文言文重点、常用字词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7.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8.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9.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10.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11.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荆轲刺秦王》 1.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

2.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

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分。

3.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 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

4.教 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 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名词,教化。读jiào。

十三教汝织 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5.敢 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鸿门宴》 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急击勿失: 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兰亭集序》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

4. 高中文言文重要虚词18个的所有解释和课本原句位置,如果太多先给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欤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矣”可能是吧!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

5. 文言文解释.再说出重点字且解释~恂,字仲孚,崇德人.受《易》于临川

鲍恂,字仲孚,崇德人.在临川的吴澄哪里学习了《易》.崇尚古人的风范并亲身实践,写了《大易传义》这部书,学者们都盛赞这本书.元朝至正年期间,凭借推荐被授予了温州路学正这个官职.不久被宣召进入翰林院,没有到任.明朝洪武第四年,开始以科举制录取官员,被宣召参与担任考官.考试完后,就告别离开了.洪武十五年和吉安的余诠、高邮的张长年、登州的张绅,全都因为通晓经术老成持重被礼部主事刘庸推荐,被宣召到京城.当时鲍恂八十多岁了,张长年、余诠也都超过了七十岁了.皇上赏赐座位认真的询问.第二天一并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都用年老有病坚决推辞,于是放他们还乡.张绅来晚了,叫他作鄠县教谕这个官,不久升为右佥都御使,最后官至江左布政使.等到第二年因为老儒者的身份被征召,叫全思诚,字希贤,上海人,也授予了文华殿大学士.在过了一年也告老,皇上下诏让他退休.自己翻译的 有不对的地方请指出。

文言文记铭说表的文学常识

一、文言文复习方案

1、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三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

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在假日里,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互效果,增强记忆。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最好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5、4、3、2、1、6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讲第五册,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而实质上,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2、加强针对训练,复习稳扎稳打

前面的三步复习,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导措施,极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

第一步,检查作业即可。而对于二、三两步,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以考核来促进复习,以成绩来检验效果。

第二步,一单元一测,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学文化常识,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测试时间以一课时为宜。

第三步,一册一测,时间以两课时为宜。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再加入课外考查,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也从中命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节约复习时间),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接,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这种检测题,必须教师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备课组里,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

3、演练高考,学以致用

复习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者说,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高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高三下学期前两周,在这方面做一下集中训练,以便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把课本知识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的去解决问题。历年的高考题已经通过复习课本时的检测训练全部练过了,这时还不要急于做文言文大阅读与翻译的模拟题,先用四课时,将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分别集中汇总一下,联系课文与高考,总结特点,抓住规律,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达到透彻理解。然后,采取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模拟试题,做十个文言文大阅读。最后,在高考前一个月里,应当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个文言文阅读(包括翻译),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良好的语感,最好选择附有答案的习题,如果需要讲解,教师只需在课前用八到十分钟就足够了。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近三年(1999年)以来的文言文试题,题量一般是6道,6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本上是前三题注重测试“言”,后三题注重测试“文”,分数“平分秋色”,各占9分。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实质上仅仅是古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故这一命题特点一直在文言文命题中保留着。2002年虽然有调整,但阅读部分的命题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可能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型方面,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而这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阶梯”。因此,从测试能力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分别是B级或C级。这就使考生在掌握较扎实的文言文知识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试题相对简单,心中有“底”。因而,文言文整体得分情况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文言文测试能力的相对稳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材多出自封建社会官修的所谓“正史”,如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2000年选自《三国志·胡质传》“裴松之注”,1999年苏琼选自《北齐书·苏琼传》,1998年李若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等,以上史书都列在“二十四史”中。选文内容或忠孝,或法制,或处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谋,或清正廉洁……这些都是教材没有出现过的,其包含着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积极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适合中学生阅读。高考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和课内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非常巧妙地测试出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水平。例如2001年《田单列传》11题中的实词“拔、附、乘、龙”和12题中的古今词,“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等都是课内学过或涉及的,只不过换了一下语境而已。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推断的题目,如1991年第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的意思,如果注意到上文的“贤俊者自可赏爱”,二者是对举比较,则不难据“贤俊”一词推断出“顽鲁”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

4.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即由选择题改为语言操作题。如前所述,这是2002年将增加的新要求,说其“新”,只是与近十几年的高考相对而言,在1990年以前的高考中,文言文笔译的题目并不少见。增加文言文笔译的好处,一方面体现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另一方面,从测试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语言表达,可以说一举多得,导向良好。三、解题方法与技巧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词语含义必须结合语境。

A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如1998年高考试题第16题B项“金人曳出,击之败面”的“曳”字,题面释为“蜂拥”。如果仅就这个句子看,“金人蜂拥而出”,似乎也可通,但是联系上下文来看就不行了。“(金人)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可知“曳“击”的对象都是李若水。又“曳”后跟着“出”字,可知“曳”应是“拖、拉”的意思。

②词汇、成语联想法。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见得少,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的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1997年第12题A项“善才绳之”,题面解释为“捆绑”,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绳之以法”这个成语,“绳”是“制裁”的意思,可以推断出“善才绳之”也应该是制裁的意思,这里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B项“先涕泣不自胜”,题面注为“控制”,是否正确?可以联想“胜任愉快“喜不自胜”,“胜”都作“承受”讲,可知作“控制”讲是不准确的。

③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

如1986年全国试题第9题2小题“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A.chen陈列B、zhen阵地C.zhen阵容D.zhen列阵。为了正确把握“陈”字的读音和意义,我们对其进行语法分析。“陈”字前有“而”字与“对渭”连接,说明“陈”是个动词,所以B项、C项都不对。再联系上下文来看,他们是在打仗,故不是“陈列”而是“列阵”,应选D。

④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断。

如1991年全国试题18题“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顽鲁”的正确意义是: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

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顽鲁”与上面“贤俊”相对的特点来加以推断。“贤俊”是“贤能而俊俏”,那么,能与之相对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几项中有些东西如“鲁莽”“固执而粗鲁”“顽皮”等都是人品,而非天生

B“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原语文课本中共列了340个,根据十年的高考统计,在所考查的50多个实词中,有40多个是上述词语表中所列,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如“爱”,古代多指“吝惜”,“坐”古代有两个含义与今不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作“因为”解;“何坐?坐盗”中的“坐”当“犯……罪”解,也可以引申为“治……罪”、“触犯”等。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C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

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 ④怀信亻宅 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D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①利用现代汉语的组词方式推断词义。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如1994年14题中“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中“亲”可以组成“亲人”、“亲戚”、“母亲”、“亲自”等,根据上下文就可确定其意义。

②根据词法结构推断词义。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推断词义。如上面所举的“亲故所知”,“亲故”是并列短语,学生不难明白“故”的含义是“故友”之意,那么“亲”与之是近义,是“亲戚”之意。1995年第13题中的“如汝先群忠勤之士也”中“勤”的意思可由“忠”推之。

③利用互文、对偶、排比、对文等修辞推断词义。古人作文,讲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中“囊括”、可根据“席卷”、“并吞”来推断;“八荒”可根据“天下”来推断。又如“岭峤微草,凌冬而凋;并汾乔木,望秋先损”中的“凌”和“望”是反义对文,由“凌”的意思“越过”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是“未到”。

④凭上下文推断词义。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例1993年的13题要求选择“子访得之”中“访”的词义,四个选项为“咨询”、“探望”、“寻求”、“访问”,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他身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词都不合文义。

⑤随文引申推断词义。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考虑。如1996年12题中解释“或遂寝而不行”中的“寝”字的意义,可联想到《周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暮寝而思之”中的“寝”,但此“寝”的意义为“睡下”、“躺下”之意,但试题中的“寝”用此法解释不通,引申为“停止”就合文意了。

⑥用析句法推断词义。在文言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根据词类去推求词义。和种方法,对解释跨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如1996年17题“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中的“械”在句中要作动词用。再结合“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左忠毅公逸事》)中“械”为“刑具”之意。可推知试题中的“械”应作“戴上刑具”之意。

⑦根据题意推断原因或根据。1993年第18题“李衡奔魏的原因是”可以用顺推法和逆推法来找答案。“奔魏”是结果,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条件)有哪些,可以根据这一逆推,在“奔魏”前面去找。“寻而帝立衡忧惧”是产生“奔魏”这一想法的直接原因,“衡数绳之以法”是害怕的(“忧惧”)原因,它和“不用卿言”而得罪新帝,又不听妻子的话,以至惶惶不安,是产生“奔魏”这一想法的间接原因。只有这样一步步推断,才能准确地找出答案。

上面谈的几种推断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要求采取其中的一种,也可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使解题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所谓“用法”,包括弄清(1)虚词的词性,(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

3 筛选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且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作出判断。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则要求从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的发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阅读对象。

4、正确把握文意

A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

①初读文章,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把握选段的内容梗概。

②利用题目选项,再读文章。在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题目都是三个正确的,一个错误的,其正确的选项实际起到了疏通字句的作用。对文意的叙述这类题(第15题),也可以这样利用,如1999年第16题ABC三项对文意的叙述,就起到了疏通文意的作用。

③核对文章。根据设置的题目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核对,判明选项的正误。

B这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要求考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设计这类题,一般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如2002年第15题,就李广的品格业绩设计了四个切入点:卓越功勋;足智多谋;廉洁自律;承认过错。试题中拟设了四个选项对相关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类题目中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必须从细微处仔细核对原文,将选项中的每句话认真与原文对号,看是否对文意有所改动,切不可粗心大意。

C怎样整体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文章的“大意”。在这个前提下再读题、做题,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意,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还会混淆是非,如2001年第16题,如果不把握文意,就极易作出错误选择。

二是倒啖甘蔗法。这是根据试题的测试特点,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方法。考生速读了一篇文章,有时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会迅速获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便可试用此法:当考生速读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但不能判断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确,也可使用此法印证。

把读过原文获取的信息与此相对应,便可印证自己的阅读结果,有时自己想说而说不出的话,一读最后一题的题面便可豁然开朗。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与前一条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事件时所体现出的自己的看法或爱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首先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准确地进行分析或概括。

训蒙大意文言常识

说: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说,也称杂说。 是一种文体说这种文体很象现在的杂文或短篇的小论文。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早期的“说”是谋臣向君主献计献策的“说辞”,要求深入浅出,生动婉转,多借助比喻、传说、寓言等来增强说服效果。后来“说”体由口头转向书面,演变成阐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的文体,形式自由活泼,带有杂文、杂感性质,或侧重记叙,或侧重议论。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一般不采用“论”这种体裁。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等。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记: 描写事物的书、文章或文体志 也是古代文体一种 有“志”的意思:~载。~述。笔~。杂~。旅游~。大事~。《岳阳楼~》。 表: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江西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主要考什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B 而:连词,表修饰.(2)D 庶: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但愿,或许.这里可以翻译为“也许,可能”.(3)C “甚至犯罪”于文无据.(4)本题的答案主要集中在文中的第一段“谚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就是: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这些方法的共同导向是:顺导调理,潜移默化,意在栽培涵养,而明理性和.(5)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几点:①表达自己的看法,具体明确.②有理有据,分析中肯,联系生活进行合理联想与阐发.③语言顺畅,表达清晰.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答案:(1)B(2)D(3)C(4)方法: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共同导向:顺导调理,潜移默化,意在栽培涵养,而明理性和.(5)作者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观看当今社会,很多小孩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礼让,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自私心理极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家长没有对小孩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礼仪”.所以我们从根源上找,当我们从小教孩子孝顺长者,对长者有礼敬的态度,时时刻刻为长者着想,他就不会自私,也不会贪心.参考译文: 古代的教育,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学生.后来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读书,以开启他们的智慧.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的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逐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严格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善良之心,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嘱咐.你们这些教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也许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吧!切记切记。

2.求《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王守仁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译文

(又译为:一个调职校长的离别赠言)(呵呵,这句是开玩笑的)

古时候的老师,教给人们伦理道德,后来的人们背诵文章的风气渐渐风靡,结果先王的教诲也就渐渐佚失了。今天的人教育孩子,却只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当做中心,正确的培养方法,则适宜以诗歌之类的启发他们的灵感。指导孩子学习礼仪,使他们的形象端庄,教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的智慧萌发。但是今天的人往往认为诗歌,礼仪不符合当前状况,这都是低俗浅薄的看法,他们怎么能知道古人之所以教育的真正意义呢?

一般孩子的天性是喜欢嬉闹,讨厌拘谨严肃,就像草木的萌芽,环境通达就长得好,反复侵扰则会让嫩苗萎蔫。

今天教育孩子,就要让孩子感受到鼓励,孩子心里高兴了,进步就挡也挡不住了:就像及时雨和春风,洒在花草树木上,没有不茁壮成长的,而倘若降下的是严霜,则变得缺少生机,没几天就枯萎了。

所以用诗歌陶冶情操,不但能启发孩子的思维,还可以让孩子们在蹦跳吟咏诗歌时发泄出胸中积压的忧郁,教导给孩子们礼仪,不但可以让他们形象端庄,还可以让孩子在作揖跪拜之间鼓动全身气血,疏松筋骨。教孩子读书,不但可以启发他们的灵智,还可以让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之中学习古人的思想和气节。

这都是一些顺应孩子性格的方法,可以调理孩子的性情,渐渐消磨掉孩子的坏品质,慢慢地让他们不再顽皮,慢慢变得遵守礼仪道德而不觉得这些东西很难以学习,这就是先王设立教育的深意啊,像现在的那些老师,每天就只知道督促孩子们背文章,批评孩子粗鲁却不知道用礼仪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聪明却不知道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动辄教鞭鞭笞,甚至拿绳子绑缚,就像对待囚犯一样,怪不得孩子们一见学校,就像见了监狱一样,看见老师就像见了鬼一样,极力掩饰自己出去玩耍的事实,甚至说谎来逃避。既把人逼上歧途又想让他成为好人,这怎么可能实现呢?

我之所以投身教育,最根本的意义就在这里,就怕现在的人不理解我,认为我是迂腐。而现在,我就要走了,所以反复叮嘱你们,希望你们这些教职工们把我的这番话永远当做座右铭,不要因为世人的风言风语,就背离自己的原则,祝你们完成“以教育培养四有青年”成功,切记啊切记!!

上文为本人口头翻译,不当之处众多,仅作一个参考,不宜用作范本,文中部分语句经过修辞润色,并非古文原话,但意思相近,于阅读和理解文章大意无碍。

3.《三国志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政权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回头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告状,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进入虎窝,哪能得到小虎崽?”母亲悲伤无奈地认同了吕蒙。过了几年,吕蒙所到的地方都立有战功,被授予偏将军的封号,和寻阳县令的职务。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事务时,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是轻视吕蒙的,有人劝说鲁肃道:“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显赫起来,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去拜访他。”于是鲁肃就去拜访吕蒙。喝酒喝到尽兴的时候,吕蒙问鲁肃:“您接受(君主的)重托,和关羽的军队相邻,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应付没有预料到的事情?”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想办法就行了。”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虽然是联盟,但是关羽实际上是熊虎一样的人,(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种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坐席上跨过去,坐在吕蒙旁边,手抚摩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子明啊,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 就去拜见吕蒙的母亲,结为好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现在都当权管事了,应当通过学习来增加知识提高自己!”吕蒙说:“在军中常苦恼于事务很多,恐怕不允许再(有时间)来读书。“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有我事务多呢?我少年时读过《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有《易》没读过。到统领军国大事以来,又熟读《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为《三史》)和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像你们两个人,天分好,悟性高,学习必然会有收获,难道不去学习吗?应该赶快去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光武帝刘秀在带兵打仗的时候,手里从来没离过书,曹操也说自己到老了都很喜欢学习。你们为什么偏偏不自己勉励自己呢?”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意志坚定不知疲倦,他所看读过的书和发出的见解,大学者都比不上。

后来鲁肃代理周瑜的事务,(路过寻阳时)会见吕蒙,鲁肃和他议论(国家大事),常常还会辩论不过。鲁肃(亲切地)抚摩着他的背说说:“我以为兄弟你只有打仗的才能罢了,像你现在的这样,学识渊博,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分开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兄长现在的说法,称得上是穰侯魏焻这样的人物吗?兄长现在代理公瑾的职务,已经难以为继,何况还与关羽相邻。关羽这个人既年长又好学,《左传》这些经典差不多都能熟读成诵,梗直坦荡有英雄的气概,然而生性很是自负,爱欺侮别人。现在和他对阵,应当用单复的古代战术(不拘泥固定的法则,随战场敌情的变化而变换常法和变法。奇:用兵的变法,突击、侧击、隐蔽袭击、侧后迂回、示敌假象等。正:用兵的常法,牵制、明攻、正方出击、公开交战、示敌真实等。)来对付他。”秘密地为鲁肃陈说了三条计策,鲁肃敬佩地接受了,并且对外保密不宣扬。孙权常常感叹说:“人年龄大了(要通过读书)而有长进,像吕蒙、蒋钦这样,大概(没有几个人)能赶得上他们的。富贵荣耀地位显赫,还能够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喜好学习,沉迷于书传经典而感到很快乐,轻视钱财崇尚道义,所作所为可圈可点,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也就可以了吗!”

4.求《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整理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也;虽③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④也。是故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⑦曰:教学相长也。

1、古今异义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至,古义:最好。今义:到。

2、文言虚词

其,代词,它的。

是故,连词,因此。

也,语气词,表判断。

3、特殊句式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其中的“是故”,介词宾语前置句。

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4、译文

即使有最好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地方理解得不透彻。知道了自己学习上的欠缺,然后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教学感到了困惑,才能进行再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5.纪昌学射的文言文常识

①字音

彀(gòu)弓 偃(yǎn卧 倒眦( zì) 牦(máo) 牖(yǒu)

高蹈拊膺(fǔ yīng)

②重点词语

实词:彀弓:张弓,拉开弓。 瞬:眨眼 眦:眼眶。

偃卧:仰面躺着。 虽:即使。 著:明显。

虚词:⑴以:以目承牵挺:用。 以告飞卫:把。

以睹余物:用来。 乃以燕角之弧:用。

⑵而:彀弓而兽伏鸟下:表顺接。 而巧过其师:表转折。

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表转折。 亚学视而后可:表顺接。

南面而望之:表修饰。 贯虱之心而悬不绝:表转折。

⑶之:古之善射者:助词,的。 射之:代词,指虱子。

贯虱之心而悬不绝:助词,的。 得之:代词,指射箭的要领。

将进酒文言文知识点

江西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主要考以下内容:

一、选拔官吏制度及称谓

1、选拔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称谓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如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进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进得到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二、古代学校及学官

1、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殷商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学校。”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蒿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2、古代学官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院均设教授,主管学院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的秩是啥意思

1. 求将进酒文言知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cén)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何足贵(注:此处也可作“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gū)取对君酌(zhuó)。(径须:直截了当。)

五花马,千金裘(qiú),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 李白的将进酒的文学常识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3. 将进酒李白,全文翻译包括通假,古今义,词类活用,义词多义,特殊

将进酒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⑵,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⑶。人生得意须尽欢⑷,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⑸。

岑夫子,丹丘生⑹,将进酒,杯莫停⑺。与君歌一曲⑻,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⑽,但愿长醉不复醒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⑿。主人何为言少钱⒀,径须沽取对君酌⒁。

五花马⒂,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⒃。[1] 词句注释⑴将进酒:属乐府旧题。

将(qiāng):请。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

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书法作品《将进酒》 (13张) 。⑶高堂:高大的厅堂。

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⑸会须:正应当。

⑹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

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

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季深业书法《将进酒》:纵情任意。

谑(xuè):戏。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尔:你。销:同“消”。

⒄也有说法作“但愿长醉不愿醒”。[2]。

4. 求将进酒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ang)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5. 求语文人教版必修5 第二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通假字1.乃瞻衡宇 衡通“横”2.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二)古今异义1.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家中亲属。

父母为“亲”,与父母有关的亲属为“戚”。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2.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 (今义):记恨,仇恨(三)一词多义1.犹:①松菊犹存 还,仍然 ②民之归之,犹水之就下(《孟子·离娄上》) 如同,好像 ③周犹不勘竞,况郑乎?(《左传·襄公十年》) 尚且 竞:战争2.将: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将要 ②将信将疑 且,又 ③暂伴月将影 和,与 ④出郭相扶将 扶,持 ⑤将功赎罪 拿,用 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领,读为jiàng ⑦将进酒 请,读为qiāng ⑧呼儿将出换美酒 拿出,读为jiāng ⑨将恐将惧(《诗经·小雅·谷风》) 将信将疑 且,又 3.引:①引壶觞以自酌 拿 ②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③左右欲引相如去 拉 ④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4.绝:①请息交以绝游 断绝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③以小舟至绝壁下 不通,不连接 ④绝不相干 全然,绝对5.委:①曷不委心任去留 顺从,随从 ②王年少,委国事大臣 委托 ③教化从来有源委 末尾 ④委命下吏 把……交给6.言: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说 ②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言论 ③驾言出游(《诗经·邶风·泉水》 动词词头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年》) 动词词头 (练习:请联系我们学过的《氓》写出同样表示动词词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词类活用1.策扶老以流憩 名词用作动词,拄着(拐杖)2.园日涉以成趣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在园子里3.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4.携幼入室 形容词用作名字,儿童,孩子5.眄庭柯以怡颜 使……开心(五)特殊句式1.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2.宾语前置(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3.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农人告余以春及4.省略句僮仆欢迎,稚子侯(于)门 省略介词《滕王阁序》(一)通假字1.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2.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失3.接孟氏之芳邻 接通“结”,结交(二)古今异义1.所赖君子所赖君子见机 见机(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 (今义):看机会,看形势2.穷且益坚 穷(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穷困,经济拮据3.阮籍猖狂 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 (今义):狂妄而放肆(三)一词多义1.故:①豫章故郡 旧的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所以,连词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 特意,特地,副词 ④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名词2.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全,都,副词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没,干,动词 ③则智者尽其谋 全部用出,动词3.属: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于,是,动词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名词 (联系《过秦论》中的“之属”“之伦”“之徒”)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归属4.三: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三股,三条,数量词 ②序属三秋 第三,序数词③三尺微命 表长度,数词(古代汉语中的“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次)(四)词类活用1.襟三江而带五湖 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2.徐孺下陈藩之榻 使动用法,使……放下3.腾蛟起风 使动用法,使……起舞4.屈贾谊于长沙 使动用法,使……委屈5.窜梁鸿于海曲 使用用法,使……出走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名词用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7.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用作名词,俊杰8.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下,往下(五)特殊句式 1.被动句 纤歌凝而白云遏 被歌声所阻止怀帝阍而不见 被朝见2.宾语前置(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童子何知3.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逍遥游》(一)通假字1.北冥有鱼 冥通“溟”2.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3.此小大之辩 辩通“辨”4.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5.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6.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通“又” 反通“返”(二)古今异义 1.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古义):游动的雾气 (今义):动物的名称2.海运将徙于南冥 海运(古义):海动 (今义):海洋运输望3.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两个词 (今义):连词,常与“但是”连用4.众人匹之 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多数人5.腹犹果然 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的相符,亦可当连词用6.之二虫又何如 虫(古义):泛指动物(大虫一般指老虎) (今义):虫子7.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古义):寿命短 (今义):①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旧俗在这天祭灶。②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很慢的年份。

(三)一词多义1.志: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向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③博闻强志 记住2.名: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称 ②名之者谁 命名③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3.置: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安放 ②郑人有且置履者 购置4.穷:①若夫乘天。

6. 高二语文哪些文言文会考到

屈原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蜀道难 将进酒 客至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 阁夜 登岳阳楼 陈情表 赤壁赋 逍遥游 滕王阁序 哀江南 闺塾 长亭送别 孔雀东南飞 离骚 关雎 兼葭 君子于役 迢迢牵牛星 短歌行 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师说 阿房宫赋 谏太宗十思疏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7. 文言知识:“径须沽取对君酌”中的“取”是什么意思

径须:就应当沽取:买原文:《将进酒》 唐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 *** 绪。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文言文疾的用法

古汉语“秩”的用法:\x0d\1,官吏的俸禄。《荀子?王霸》:“重其官秩”。《后汉书?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引申为:官吏的品级第次。《汉书?赵广汉传》:“贬秩一等”。\x0d\2,次序。《汉书?谷永传》:“贱者咸得秩进”。咸:都。秩进:依次进用。\x0d\3,常规。《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是日既醉,不知其秩”。\x0d\4,十年为一秩。白居易《思旧》诗:“已开第七秩”。

文言文文学常识 移疾 的意思

1. 文言文疾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疾”的用法及例句:

①病;疾病。《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②生病;患病。《荀子·天论》:“寒暑不能使之疾。”

③毛病;缺点。《公输》:“必为有窃疾矣。”

④疾苦;痛苦。《管子·小问》:“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⑤疾苦;痛苦。《西门豹治邺》:“会长老,问民之所疾苦。”

⑥痛心;憎恨。《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⑦妒忌;嫉妒。《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⑧快;迅速。《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⑨大;强;猛烈。《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⑩敏捷。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2. 文言文中“病”的用法

① 病加重。

《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② 泛指疾病。

《察今》:“病万变,药亦万变。”③ 重病。

《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肌肤。”④ 生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又 疲劳;困苦不堪。

《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⑤ 弊病;毛病;缺点。

《原毁》:“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训俭示康》:“人亦嗤吾固陋,吾之病也。”

⑥ 羞辱;伤害。《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⑦ 担忧;忧虑。《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3. 文言文中“病”的用法

①病加重。《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

②泛指疾病。《察今》:“病万变,药亦万变。”

③重病。《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肌肤。”

④生病。《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又疲劳;困苦不堪。《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⑤弊病;毛病;缺点。《原毁》:“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训俭示康》:“人亦嗤吾固陋,吾之病也。”

⑥羞辱;伤害。《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⑦担忧;忧虑。《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 文言文虽的用法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5. 文言文的用法

带到具体语境里看一下,翻译出来是“但是”的意思的,就是表示转折(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如果“而”连接两个名词或形容词的,也就是相同词性,就是表示并列(而人民少禽兽多)。如果“而”之前的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词语,就表示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承接,就是“而”可以解释为“接着”,像:余方心动欲还,而大水发于水上。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

带到具体语境里看一下,翻译出来是“但是”的意思的,就是表示转折(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如果“而”连接两个名词或形容词的,也就是相同词性,就是表示并列(而人民少禽兽多)。

如果“而”之前的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词语,就表示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表承接,就是“而”可以解释为“接着”,像:余方心动欲还,而大水发于水上。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过去曾先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

现在以功能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当然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

6. 文言文文学常识 移疾 的意思

1、移疾释义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移疾的汉语读音为yí jí,汉语词语,意同移病。

2、移病:是指朝中官员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它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如: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公孙弘传》

意为:出使匈奴再次上报,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大怒,认为公孙弘没有能力,公孙弘上书称病,辞官返乡。

扩展资料:

一、移疾、移病相关文言文:

(1)《新唐书·房琯传》(《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琯方日引刘秩 、严武与宴语,移病自如。”

意为:房琯几日之后引荐了刘秩 、严武与宴语这几个人,自己称病辞官。

(2)宋朝曾巩《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铭》:“闻君至,移病不出。”

意为:听闻您到达,称自己病了不出现。

(3)明朝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 于鳞不乐,移病乞归。”

意为:不高兴,称病返乡。

二、古代因病返乡的官员:

杨璇(xuán),字机平。会稽乌伤人。出身官宦世家。最初被举为孝廉,汉灵帝时任零陵太守,智平境内叛兵。反被荆州刺史赵凯诬陷,他以血衣诉冤,被赦免,任议郎。后出任渤海太守,又被张温推荐为尚书仆射。晚年因病辞官,在家中去世。

搜狗百科--移疾

文言文文学常识 移疾 的意思

移疾:当官的请求因病辞职。

为什么叫“移疾”呢?弄清“移”的用法就容易明白了。

移,本义是移栽秧苗,有“移栽”、“转嫁”的意思,如,嫁祸于他人,叫“移祸”于人。如果将请求退休的理由“转嫁”在疾病上,就是“移疾”。将原因归于疾病。文言文中,移疾也称移病。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wenku.baidu./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的秩是啥意思, 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的“秩”是什么意思?

古汉语“秩”的用法:

1,官吏的俸禄。《荀子?王霸》:“重其官秩”。《后汉书?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引申为:官吏的品级第次。《汉书?赵广汉传》:“贬秩一等”。

2,次序。《汉书?谷永传》:“贱者咸得秩进”。咸:都。秩进:依次进用。

3,常规。《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是日既醉,不知其秩”。

4,十年为一秩。白居易《思旧》诗:“已开第七秩”。

滥竽充数文言文文学常识

滥竽充数

解释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示例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

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文言文,文学常识

书信

尺牍,信礼

第一个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文言文:{狼}的文学常识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读音sì,等候)。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nìe)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狼子野心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 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 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 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文言文文化常识 草制的意思

草拟制书。制: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文言文三峡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家,散文家.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今河北省高碑店市境内)一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地理位置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游三峡有三条路线可选:1、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2、从上海、南京、武汉逆流而上游览长江沿途美景;3、从三峡的东口宜昌出发饱览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长江三峡,无限风光。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还有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三峡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三峡是渝鄂两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土家族,他们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赛,是楚乡人民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巴东的背娄世界、土家人的独特婚俗、还有那被称为鱼类之冠神态威武的国宝---中华鲟。 1982年,三峡以其举世闻名的秀丽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文章标签: # 文言文 # 动词 #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