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地理高考知识总结_高考地理知识汇总

tamoadmin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世界地理三大知识点列举 地理一直是大部分同学们头痛的学科,那我们该如何学好地理,地理该如何复习,复习时该注意哪些地方。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地理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

1.高考世界地理三大知识点列举

地理高考知识总结_高考地理知识汇总

 地理一直是大部分同学们头痛的学科,那我们该如何学好地理,地理该如何复习,复习时该注意哪些地方。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地理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高考世界地理三大知识点列举

也许你会笑我傻笑我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多得是,干嘛为了一本书而沉醉?而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爱书,我就是爱书。以至于只要沉醉在书海的世界里,我就身不由己,不由自主的陷进了这个世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高三地理 笔记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1

一、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自然灾害)、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 种植 历史、工业基础等。

以我国东北三江平原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

自然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政策支持。

注意:一般而言,适宜发展种植业的地方具有地形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或有灌溉水源、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扶持等有利条件。但就气候而言,降水多的低纬地区往往具有水热条件好的优势,降水少的地方往往具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优势。

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分析还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等。

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北: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资源不足。 华北:土壤盐碱化、水资源不足。

黄土高原、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横断山脉:森林锐减。 洞庭湖、三江平原等:湿地减少。

我国不同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北方:旱涝、寒潮、沙尘暴、大风等; 南方:旱涝、台风、暴雨等;

西南:旱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发展灌溉农业的决定性条件。如我国西北地区。

● 纬度高,热量不足,如我国东北地区;海拔高,热量不足,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我国青藏高原;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夏季炎热干燥或全年降水少,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 地形影响农业类型:平原发展种植业,山地、高原发展林牧业。平原地区有利:地形平坦,利于耕种;不利:不利于排水,易涝。

● 土壤影响农业产量: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山地地区,地形坡度大,土层薄;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红壤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

● 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高,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较低。

● 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民改粮食作物为种植花卉、蔬菜、瓜果,发展乳畜业等,主导因素是市场。

●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 提高单产的主要途径:发展科技,培育良种;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会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破坏植被,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水漫灌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大量施用农药导致土壤污染。

三、区域农业可持续的 措施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科技,提高单产;培育良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2

第二讲 农业地域类型

一、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2、区位条件:

有利: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 经验 丰富;有喜食稻米的习惯,需求量大。不利:季风气候,旱涝频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3、生产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水利工程量大、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的地区)。

2、作物:小麦、玉米(旱作作物)

3、区位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支持;科技发达(发达国家)。

4、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

三、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草场广阔;(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2、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3、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给我们的启示: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

四、乳畜业

1、分布:西欧、新西兰、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2、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草场面积广阔;城市、人口密集,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3、生产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五、混合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相当)

1、典例: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2、生产对象:种植小麦和牧羊;

3、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安排农作时间;对市场的适应性性强。

4、我国的混合农业典例是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3

第三讲 工业区位选择

(二)工业区位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工农业基础。

环境条件: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

以上海或长三角工业发展条件为例:

有利:临江靠海,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扶持;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科技水平高;工农业基础好;协作条件好。

不利:矿产资源和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用地紧张。

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还具有产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人才缺乏,经济腹地狭小等劣势。我国四大工业基地都具有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用地紧张等共性问题。此外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西北地区科技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等。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4

第四讲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生产上的联系(即投入—产出的联系,如老工业区);

空间上的联系(即共用基础设施,我国许多经济开发区就是这种情况)

2、工业集聚:

意义:①共用基础设施 ②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③降低运费和能耗 ④最终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形成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二、工业扩散与产业转移

1、目的: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资源、市场等),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有利于缓解原工业区的用地紧张,减轻环境污染。

2、扩散规律:发达地区往往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欠发达地区,保留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3、产业转移

(1)影响因素:劳动力成本、地价、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等。

(2)目的: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3)影响:(从有利、不利方面分析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

对迁入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和基础

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可能会加重环境污染。(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对迁出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缓解交通拥挤和用地紧张状况,改善环境质量;有可能导致

失业率上升,影响短时经济发展。(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目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然后是占领当地市场和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 由发达地区流入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主要有资金、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等,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一般是廉价劳动力、资源等。

● 欠发达地区吸引产业转入的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临近--;地价低;劳动力廉价;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环境承载力强;现有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大;政策支持。

三、传统工业区

(一)德国鲁尔区

(1) 主要分布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 发展特点: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发展的条件: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4)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产能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5)鲁尔区的整治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更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污染,美化环境;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品牌;拓宽市场。

(三)自然资源分布特征的描述:

资源的种类、资源的数量(储量)、资源的分布(分布广或者分布集中,集中在哪里?)等。

例:我国南方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为例: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

(四)资源开发条件(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时注意区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1)资源储量:可从--资源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好坏等方面评价。

(2)开采条件: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3)市场条件: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据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3)交通条件:是否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4)资金、技术条件:可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科技水平高低等方面分析。

四、新工业区

1、意大利新工业区(轻工业,劳动力导向型)

与传统工业区相比,意大利新工业区的主要特点有: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2、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技术导向型)

(1)有利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航空和高速公路为主);军事订货(特殊条件)。

● 高新技术产业一般布局条件:靠近高等院校,人才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2020高考地理答题规律与方法

★ 高三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

★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 地理高中知识点归纳

★ 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三地理知识点复习精选

★ 高三地理重要知识点复习方法总结介绍

★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备知识点

 知识点分别是:

  一、地球和地图

 二、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三、天气与气候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2、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弧线,又称子午线。特点: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都相交于两极。

 3、经度: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o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②经度的划分:以0o经线为起点,向东为东经度,向西为西经度,各划分180o。③东西经度的分布规律:东经度向东递增,西经度向西递增。④东西半球划分:20oW和160oE构成的经线圈为界,20oW向东到160oE为东半球、20oW向西到160oE为西半球。

 4.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②特点:都是圆圈(两极为点);长度不等,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都指示东西方向;都相互平行。

 5.纬度:以赤道为起点,向南为南纬度,向北为北纬度,各划分90o。③纬度大小的分布规律:北纬向北递增,南纬向南递增。④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线。⑤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以南、北纬30o和60o为界。

 6.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越往东地方时越早;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

 7.每个时区都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称区时。计算:两地相隔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向东加,向西减。

 8.北京时间: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120oE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9.原则上以180o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向东过日界线减1天,向西过日界线加1天。实际上日期变更线有三处弯曲,原因是是避免将所经过的国家分入两个日期范围。

 注:另外还有一条自然界线,即0时经线。

 0时经线向东到180o经线为今天,0时经线向西到180o经线为昨天。

 10.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有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表示方式。同样的图幅,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但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但内容越简单。图例是符号,注记是文字或数字。

 1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山谷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多有河流发育,山脊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多成为两条河流的分水岭。

 12.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二、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即使在陆半球上,陆地也仅占48%。

 2.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的大陆是亚欧大陆,面积最小的是澳大利亚大陆。的岛屿是格陵兰岛,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3.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大洲是亚洲,所处纬度的是南极洲。

 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北美、南美—巴拿马运河;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4.地跨两大洲的国家: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欧两洲)、巴拿马—(南北美洲)、埃及—(亚非)、美国—(北美和大洋洲)、印度尼西亚—亚洲和大洋洲。

 5.四大洋面积:太平洋(渐小)、大西洋(渐大)、印度洋、北冰洋;跨经度最多的是北冰洋;所处纬度的是北冰洋。

 6.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也可引起海陆的变化。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火山地震带集中在板块交界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地中海、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属于板块碰撞处;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属于板块张裂处。

 7.七大洲地形特点:(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包括海拔高低、地势起伏、地形类型及分布。)

 亚洲--地形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欧洲--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中部多平原,北部及南部为山地;北美洲、大洋洲--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西部、中部、东部);南美洲---西部高山,东部平原和高原相间分布。

 8.海底地形:大陆架(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大陆坡、大陆隆、海沟、洋盆、海岭。

三、天气与气候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在卫星云图中,白色表示云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云层厚的一般是阴雨区。

 3.制作天气预报主要是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完成的。

 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量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5.一天中,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晴天大、阴天小,内陆大、沿海小。一年内的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内陆大、沿海小,中纬度大,高低纬度小。

 6.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这是因为不同的纬度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少不同;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7.降水是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的总称,包括液态的雨,固态的雪、冰雹,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8.世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温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一般大陆东岸多,大陆西岸少。

 9.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表现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0.气候一般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文章标签: # 影响 # 分布 # 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