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不同年代的高考,不同年代的高考阅卷

tamoadmin 2024-06-05 人已围观

简介1.90年代高考录取率2.关于变与不变的作文。。3.新高考和旧高考的区别八十年代初,英语列入考试科目,以30%成绩计入总分或者参考,另外在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学科文6理7模式形成,直到1994年。文科考6门,课程总分是640分,分别是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政治100,历史100,地理100分。理科考7门,共710分。考试科目分别为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政治100,物理100

1.90年代高考录取率

2.关于变与不变的作文。。

3.新高考和旧高考的区别

不同年代的高考,不同年代的高考阅卷

八十年代初,英语列入考试科目,以30%成绩计入总分或者参考,另外在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学科文6理7模式形成,直到1994年。文科考6门,课程总分是640分,分别是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政治100,历史100,地理100分。

理科考7门,共710分。考试科目分别为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政治100,物理100,化学100,生物70分。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填报时可以自由选择,一般选择为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扩展资料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从这年起,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

百度百科——高考

90年代高考录取率

历届高考时间因地区和年份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每年的高考时间都在6月份。

1.高考时间的确定

高考时间一般是在每年6月份,具体日期由当地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当年的情况进行安排。高考时间的确定需要考虑诸如地区经济、自然灾害、公共假期等多种因素。

2.历届高考时间的变化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时间曾因历史原因、政策法规和抗击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出现过多次调整。例如2003年,为避免SARS疫情传染,高考时间被推迟到了7月份。

3.不同地区的高考时间差异

中国是一个区域性特别强的国家,因此不同地区的高考时间会有所不同。城市通常会在第一个周末举行高考,而农村则可能会在下一个周末。这些地区间的时间差异会导致高考成绩和录取结果的分别。

4.高考时间对考生的影响

高考时间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所有参加高考的考生。变动后的时间需要考生重新调整自己的备考计划,处理好有关高中毕业和参加军队的事宜,还要调整家庭、社会和职场等方面的计划。因此,对于考生来说,及时掌握并适应变动后的考试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5.高考时间的重要意义

高考时间是中国高考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考生和招生部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考生而言,高考时间是重要的“战场”,是检验自己实力和成果的关键时刻。同时,高考时间也是考生们策略性思考和应对复杂考试环境的时刻。

6.对招生部门的挑战

对于招生部门来说,高考时间的安排牵涉到庞大的招生、录取和评分工作。随着考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和社会需求的改变,如何保证高效、公平、优质的招生录取工作是招生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

7.考试管理和监控系统

为了确保高考时间顺利进行,中国国家教育部选择在2014年建立了国家考试管理和监控系统。该系统能监测考试中心的视频、音频和图像等数据,以便对考试过程和考生违规情况进行监控和处理。同时,考生也可以通过该系统查询分数和成绩。

8.未来高考时间的变化趋势

随着人口结构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未来中国高考时间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变化和挑战。例如,随着新能源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能出现无纸化、网络化的高考形式;

同时,可能提出更加科学、公平、多样的考试方式,以满足不同地区和职业领域的需求,这些都将是未来高考时间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之,高考时间是中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和考试制度中的一项关键环节,对于考生和招生部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高考时间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化,未来将持续适应和创新,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

关于变与不变的作文。。

90年代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90年代的高考录取率因年份和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90年代初期的高考录取率较低,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90年代后期的高考录取率逐渐提高。

具体来说,199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约为22%,而到了1999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已经提高到了约56%。当然,这些数据仅供参考,实际录取率可能因地区、学校、专业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90年代的高考录取率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成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

以上法律依据说明了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和高校招生的自主权。高考录取率的提高是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政策的体现,也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新高考和旧高考的区别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开始,高考作文已走过了30年历程,30年的高考作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总结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反思其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前进方向,对作文教学评价及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回首30年高考作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高考作文的不同特点。

20世纪70年代,高考作文主要是命题作文和缩写、改写,关注意识形态,政治色彩浓烈,文体主要为记叙文。比如1977年命题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20世纪80年代,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强调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和记叙文。如1984年,要求考生谈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1985年,要求考生写信呼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0世纪90年代,高考作文仍以材料作文为主,关注社会生活,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如1990年,就两位小姑娘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进行思考;1991年,就“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展开辩论;1997年,就“乐于助人”和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两个材料发表议论。9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自我发展,如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21世纪,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为主,多种命题形式并存,各种形式的作文相互渗透,作文命题形式趋向多元、交融。这一时期,“发展等级”概念出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继推行,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高考作文文体开放,表达自由,更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彰显人文精神,鼓励考生写出有创见、对问题有深层思考和辩证思考的作文;同时,寻求限制与非限制、开放与有序的和谐、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小我与大我的契合、言语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0年高考作文在变化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社会热点。文章天下事,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直没变,一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体验时代精神。而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以社会政治为热点;80年代以社会生活为热点;90年代开始关注自我发展;21世纪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倡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高考作文命题表面上回避社会热点,暗地里迎合社会需要、关注社会热点。

第二,强调哲理思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哲理思辨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较为稳定的格局。关注理性和辩证性,作文命题所给的材料和话题需要考生对生活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要求考生掠去浮华,探求现象背后的实质,用辩证眼光去理解、分析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像1986年的材料作文“树木·森林·气候”,1995年的材料作文“鸟的评说”,都要求考生正确、全面地分析材料,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2005年全国卷的话题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和铭记”,话题本身就充满思辨色彩。2007年全国卷的漫画作文“摔了一跤”,也需要透过漫画表象,揭示理性内涵,写出深层意蕴。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的需要,也契合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的写作教学目标。

第三,重视思想导向。作文即做人,高考作文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关注一直没有削弱,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修养。1979年的改写《第二次考试》,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等,触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呼吁人间真情永驻。1981年的“读《毁树容易种树?品格”“战胜脆弱”,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等等,是对世界观的关注。

高考作文在“变”与“不变”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突出的有下面几点。

第一,内容方面限制过多。历年的高考作文大都有明显的思想倾向,事先有价值取向问题,有较强的政治色彩、道德色彩,试图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如2000年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事实上“答案是唯一的”也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答案之一,但考生敢写吗?不敢写。1997年的“‘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1998年的“战胜脆弱”、2001年的“诚信”和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主题和立意限制性太强,都是别无选择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典型的崇尚理性,其主题先行的不当预设使几百万考生异口同声:为了有一个客观认识,必须排除感情因素,不能感情用事。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自主立意的余地也非常有限。从这一层面看,多维是假象,单一是实质,潜规则是实质。还有相当多的道德的东西在难着考生,相当多的学生不敢换角度去写。高考作文考的是想象中的学生,不是真正的学生。我们的高考还没有给考生一个真正开放的空间。高考作文命题过分地限定了学生选择言说内容的权力,使学生失去了写作自由。

第二,语言表达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说,写作就是语言的艺术。高考作文对语言表达重视不够,特别是对规范化的语言表达重视不够。过分强调发展等级,容易导致考生为得高分而追求形式,忽视内容需要,忽视基本表达。一些考生基础的语言表达不过关,乱用标点,滥用修辞,重复?唆,繁简不当,语言幼稚,语体不合,语句不通,表达不畅,词不达意,东拉西扯,书写不规范,逻辑不严密;一些考生为了“文采”,刻意地用排比、类比开头,用排比段举例,拼凑一些华丽的语句;一些考生为了“个性”,不惜“钟情”网络用语、西洋词汇、文言古语。综合起来看,高考作文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弊病不可忽视。

第三,写作文体收放失度。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更多地提倡文体自选,在形式上给了考生更宽广自由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写作才情和个性魅力的充分展示。因此,近年来高考作文呈现出了考场作文少有的文体繁荣景象。但这却让不少考生误以为,越是另类的文体越能体现出创新的色彩,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于是不考虑表达需要和自身实际,动起笔来常常避熟就生。于是,话剧、小品、日记、网络日志、就诊报告、文言文、会议纪要、导言、节目访谈、现场直播等外观别致而内容空泛的非常规文体层出不穷。一味另类,盲目破格,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

新高考和旧高考的区别如下:

1、考试科目不同,新高考模式是“3+1+2”模式;

2、考试分值不同,新高考方案中六门学科均以分数形式呈现,均计入总分;

3、考试试卷不同,新高考方案中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不分文理;

4、选科组合更多,选科组合更多,有利于高复考生扬长避短,选择优势科目。

资料扩展:

从1977年到2014年,国家高考历经多次改革。1972年到1976年,大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7年:9月,教育部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高考,以统考、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决定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来自河南延津县的刘震云,就是在1978年以河南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了北京大学。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油田、矿区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

1994年:高考实行了“3+2”的方案,考生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理科加考物理、化学;文科加考思想政治、历史。同时在招生方面实行了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少数自费生三种招生办法。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回溯37年间高考制度演变,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

2014年,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新世纪高考改革的各项思路已逐渐清晰,一项更为全方位、系统的高考改革正在渐次展开。

文章标签: # 高考 # 考生 #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