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高考120实词翻译,高考120实词

tamoadmin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文言文120实词,急求2.高中需要掌握的120个文言文实词3.120个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4.高中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具体用法有哪些5.求高考大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及解释(要全,谢啦)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

1.高考文言文120实词,急求

2.高中需要掌握的120个文言文实词

3.120个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

4.高中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具体用法有哪些

5.求高考大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及解释(要全,谢啦)

高考120实词翻译,高考120实词

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 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 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5. 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 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 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 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高考文言文120实词,急求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自称的谦词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

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ao

1朝服衣冠(zha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e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6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

8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9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

1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3行程:道理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13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是昨非。(不对的,错误)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王辞而不复(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五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8何不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9故臣复取壁(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列)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璧不战(坚守、安定)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1国破山河在,诚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城)

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8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几见此屋(什么,代词)

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5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8何蓑何笠。(背、扛)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

2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怨恨)

3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遗憾。“怨”表示仇视、怀恨

4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5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

1国胡以相恤(什么)

2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从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

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5贱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6或五命急宣,有时朝白帝(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迅猛,急速)

7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

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赶上,追上)

2烧及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

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即使)

7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相当于“当”、就在)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5假令仆伏法受诛《报任交书》(假令:假如)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6遂卢外人间隔(隔离)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9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秘密地,悄悄地)

10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1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12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顷刻)

14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1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1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

17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1事不目见耳间(看见,看见的东西)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8军无见粮(现成的)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惑也(解释,解答)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6解手:1分手,道别2指大小便3解除危难的方法

7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

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消散、离散)

10胡虏益解(松解,懈怠)

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

6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7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

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总合,聚合)

7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全,皆)

8如不能举(尽)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

10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作事情)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拿)

13兔起凫举(飞)

14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动问)

15众议举宠为督(推荐、选拔)

16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

17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2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

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7绝代:1久远的年代2当代独一无二

8绝伦:独一无二,超越同等

9不如早与之绝(绝交)

10抢呼欲绝(绝命)

11以为妙绝(达到极点)

1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13仿佛印绝类弥勒(很、非常)

14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全然)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

4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胜任)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

2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

3克已复礼为仁(克制)

4引申为担当、胜任子克家(肩负)

5克已奉公(克制、约束)

6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

7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

1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种类)

2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

3中会殿阁,类兰若(类似,象)

4义不杀少而众,不可谓知类(类推)

5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条例)

6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大都、大多)

1可怜身上衣正单(怜悯,同情)

2爱士卒,楚人怜之(怜爱,宠爱)

3自各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

4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疼爱、爱惜)

5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爱戴)

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值得同情)

7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1夜雪初霁,荠弥望(满,遍)

2奉之弥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3病日至秦。既弥留(弥留:病危将死)

4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

1至莫夜月明(通“暮”读mu,日落的时候,傍晚)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谁),没有(什么)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不要)

4莫如以吾所长攻敌短(莫如:不如)

5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通“漠”,广大)

6其事体莫须有(表测度、或许)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于是,就,才)

3今其智乃反不能也(却,竟然)

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表意外、竟然)

1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面,“外”相对)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

3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内心)

4家有一堂二内(内室)

5距关毋诸侯(通“纳”)

6家有一堂二内(内室)

7内狼于囊(放进)

8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交纳)

1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希望)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年),月)

4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约定,约会)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4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适宜,适合)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不平常)

6此奇货可居(珍贵的)

7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使人不测的)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佳、好、宜)

9奇生怪(怪物、异物)

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

1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3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4乃置酒请之(宴请)

5请命1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2请示3请求任命官职

6请献十金(愿意)

7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见、谒问)

8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3所识穷乏者得我(贫困)

4穷予生之光明以疗梅也哉(穷尽)

5复前行,欲穷其林(寻求到尽头)

6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7公孙衍穷张仪(困窘)

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严冬)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3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

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

6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丢弃、厌弃、失掉)

7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8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9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3皮令臣轻背其主(鼓励)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7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1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赠送)

2我之怀矣。自贻伊戚(遗留)

3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造成)

4贻人口实(给、被)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

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

1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刺客)

2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3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其门,几落贼手死(敌人)

4二人相憎欲相贼也()

5董卓狼戾(凶狠)贼忍(残忍)(狠毒)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若何:怎么办,怎么象

7若---何“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

5先主曰“善”(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为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

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7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8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少数人)

9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等词语都表示一会儿(表时间的短暂、不一会儿、不久)

1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3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输不完了 看链接

高中需要掌握的120个文言文实词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 (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自称的谦词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

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

8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10朝chao

1朝服衣冠(zha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

11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2乘che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13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14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15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16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6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

8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9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

1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17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18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9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3行程:道理

20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21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22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23复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24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25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五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26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27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8顾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29国

1国破山河在,诚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30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1何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几见此屋(什么,代词)

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32恨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

2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怨恨)

33胡

1国胡以相恤(什么) 2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34患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35或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

36疾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37及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赶上,追上) 2烧及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

38即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39既

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40假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41间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42见

1事不目见耳间(看见,看见的东西)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43解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惑也(解释,解答)

44就

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45举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

46绝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2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 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

47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 4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胜任)

48克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 2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

49类

1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种类) 2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

50怜

1可怜身上衣正单(怜悯,同情) 2爱士卒,楚人怜之(怜爱,宠爱)

51弥

1夜雪初霁,荠弥望(满,遍) 2奉之弥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3病日至秦。既弥留(弥留:病危将死) 4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

52莫

1至莫夜月明(通“暮”读mu,日落的时候,傍晚)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谁),没有(什么)

53乃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于是,就,才)

54内

1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面,“外”相对)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

55期

1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希望)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年),月) 4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约定,约会)

56奇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57迁

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

58请

1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3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4乃置酒请之(宴请)

59穷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60去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6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3皮令臣轻背其主(鼓励)

62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63贻

1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赠送) 2我之怀矣。自贻伊戚(遗留)

3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造成) 4贻人口实(给、被)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67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为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68涉

1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3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9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70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1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72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73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好,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74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文字)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75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

76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77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

78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致,一般,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

79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明)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80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81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则素湍绿潭,回清侄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至少餐兮(空,白白地)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82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83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土皆垂泪涕泣(哭泣)

3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 4目泪下,鼻涕长一尺(鼻涕)

84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85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86王

1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一国的君主)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统治天下)

3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王子:君主的儿子,也指贵族子弟)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封建时代政府的军队)

87望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远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6并、汾乔木,望秋先陨(临近)

88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89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4动刀甚微(轻微,轻)

90悉

1赵王悉召群臣汉(都,全) 2古之治天下,至?至悉也(周全,详尽)

3丞相亮其悉朕意(知道) 4料大王之率,悉之不过三十万(尽其所有)

5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详尽地叙述)

91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92谢

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93信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

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 4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94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发生) 2抑王兴甲兵,危土臣,构怨于诸侯(发动,调发)

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复兴)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兴致)

95行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行走) 2赵王畏秦,欲毋行(去,离开;前往)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做)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

96幸

1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2大王亦奉赦臣(侥幸,幸而,幸亏)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97修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修改) 4不斯修古,不法常可(学习,研究)

5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6掌修国史(撰写)

7恐修名之不立(美好) 8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修身:修养身心

98徐

1不徐不疾(迟缓)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99许

1均之二策,守许以负秦曲(答应,允许)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赞许,同意) 3高可二黍许(表示大约和数量) 4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100阳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阳光,太阳)

3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温暖) 4儋阳为傅其奴(通表面上,假装)

5周秦古玺,多作阳文(出的,外露的)

101要

1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重要,简要) 2筑石寨土堡于要隘(险要)

3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需要)

102宜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适宜,合适) 2诚宜开张圣听(应当,应该)

3今阴不调,宜更历之过也(表推测,大概)遗

103遗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104贻

1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赠送) 2我之怀矣。自贻伊戚(遗留)

3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造成) 4贻人口实(给、被)

105易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换取)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

3采掇者易辨识耳(容易,平易)

106阴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

107右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右边,与“左”相对)

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

3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

108再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或两次) 2一弹再三叹(再三:屡次,多次)

109造

1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到---去) 2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到达某一境界)

3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

110知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了解)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感觉,感到) 4其真不知马也(识别)

111致

1致敬亭于幕府(送达,送来) 2一篇之中三一致志焉(表达,表示)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

112质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人质或抵押) 2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通“贽”,信物)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资质;质地)

113治

1故治国无法则乱(管理,治理)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有秩序,与“乱”相对)

3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修理,整训)

114诸

1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各,众多) 2投渤海之尾(“之于”合音词)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于”合音词)

115贼

1*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祸害,危害) 2忍能对面为盗贼(作乱叛国或外来侵犯的人)3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刺客)

116族

1士大夫之族(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 2族庖月更刀,折也(众,一般的)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丛聚、集结之处)

117

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步兵,士兵) 2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古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

3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118走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逃跑)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之逃跑) 4窃计欲亡赵走燕(奔向、趋附)

119左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少(左边) 2人莫能左画方可画圆也(左手)

3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干到江左,必要成功(东面)

120坐

1项王,项伯东向坐(坐着,坐下) 2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3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由于) 4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坐守、坐等)

120个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

1. 高考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f?kz=81244699 你可以去这里看看,由于内容超过一万字,没法打上来………………虚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何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何若」如何。

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何乃」怎么能。

例:何乃太区区!「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何其」多么。

例:何其衰也!乎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若毒之乎?④君将哀而生之乎?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忽乎吾将行兮。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乃⑴于是,就。

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⑵才,这才。

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⑶却。

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⑷是,就是,原来是。

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

2. 高中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

这些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文言文占据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难度,也是同学们失分最多的部分,同学之间也容易拉开差距,因此,许多高中同学在文言文复习方面存在困惑。对此,建议大家要熟悉考点。《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考察是这样表述的:“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识别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名句。”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

所谓常见的文言词语,就是在我们课文中常出现的文言词语,所谓“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主要是指实词。现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种版本,但不管哪种版本,传统经典的篇目总在必选之列,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3. 求高中文言文要掌握的120个实词与18个虚词,不要注释

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虚词: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4. 高考要求的120个文言文实词用法

楼主,高三发的总复习的书一般后面都有的,老师大都也会花时间讲一讲内容如下,字数过大没法完全发上来,上百度找一找,文库里面都有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对。

高中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具体用法有哪些

高考文言虚词18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于 十五、与 十六、则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6?1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6?1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6?1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6?1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6?1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6?1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

何以哉?(《曹刿论战》)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作“吗”“呢”。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猜度语气。译作“吧”。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4)表感叹语气。译作“啊”“呀”。如: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6?1吴起列传》)

2、介词:用法相当于“于”。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九章?6?1涉江》) 生乎吾前……(《师说》)

3、作形容词词尾。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作“就”“这才”“于是”等。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作“却”“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于赵王……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作“才”“仅”等。如: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语,译作“你的”“你”,不作宾语。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6?1翟义传》)(发:发兵)

五、其

1、人称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译作“他(们)的”“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6?1卫灵公》)

(2)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作“他”。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主谓短语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主谓短语作主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译作“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后面多是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其一人专心致志。(《弈秋》)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语气。相应译作“大概”

“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猜度,译作“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问,译作“难道”)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祈使,译作“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可省去不译)

3、连词

(1)表选择,两个“其”连用。译作“是……还是……”。如:

其然乎,其不然乎?(韩愈《祭十二郎文》) 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假设,译作“如果”。如: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六、且

1、连词

(1)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尚且”“再说”,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2)表并列关系。一般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作“一边”“又”,如: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中山狼传》)

2、副词

(1)表动作或情况就要发生。译作“将”“将要”。如: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表接近某个时间或数字。译成“快要”“将近”。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汉书?6?1匈奴传》)

(3)表短暂时间。译作“暂且”“姑且”。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七、若

1、代词

(1)、作第二人称。做主语或定语。译作“你”“你的”。如:

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6?1宪问》)

2、连词

(1)、表假设。译作“如果”“假如”。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可译作“或”“或者”。如:

以万人若一军降者,皆万户。(《汉书?6?1高帝记》) 时有军役若水旱……(《汉书?6?1食货志》)

3、动词,像,好像。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八、所

1、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⒊“所以”连用

⑴、表原因,译作“……的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表根据、依靠或凭借,译作“……的根据”“……的方法“靠他来”“用来”等。如: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 吾知所以拒之矣,吾不言。(《公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4、名词: 表处所,地方。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九、为

1、介词:表被动时读二声,其它读四声。

(1)表对象。译作“向”“对”等。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涕。(《触龙说赵太后》)

(2)表替给。译作“替”“给”等。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表时间。译作“当……的时候”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为其贫也,使之有屋庐而多禄廪。(王安石《上执政书》)

(4)表目的。译作“为着”“为了”。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6?1货殖列传》)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孟子?6?1告子上》)

(5)表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如: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论》)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6)表被动。译作“被”,“为”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有时也可不出现施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被动式 。如: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助词:读二声,放在疑问句末,表反问,译作“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十、焉

1、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或反问语气,用在句中,表提顿,相当于“也”。一般译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译。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庄子?6?1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

2、代词

(1)相当于“之”,作宾语。如: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疑问代词。作状语,译作“怎样”“哪里”等。如: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3、兼词。一种兼“于+何”,作状语,译作“在哪里”。一种兼“于+是”或“于+之”,用在句末作补语,译作 “在那里”,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礼记?6?1檀弓下》)

集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4、作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盘盘焉,困困焉……(《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求高考大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及解释(要全,谢啦)

高考文言虚词18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于 十五、与 十六、则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一、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 拔白败拜报 暴悲北备被 倍背奔本逼 彼辟蔽毕便

遍表并伯薄 泊博步裁苍 操草策曾差 尝长超朝陈 称诚驰冲出

除处川垂辞 次刺促错达 殆怠旦独笃 度断夺发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复盖苟 鼓固寡国过 何恨厚胡患 或疾即既将 解结矜竟就

绝堪克困怜 弥靡莫能内 迫期奇迁劝 却如若色稍 审甚识适是

书疏数孰属 率私遂涕图 徒王望微闻 恶悉相谢幸 延阳要宜狱

再造贼振志 治置诸族左

2008年11月第一版

2009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作者:不详 时间:2008-12-25 0:01: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9

一、考试性质

上海市语文科高考是为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考试对象为2009年全体考生。

二、考试目标

高考语文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试题分别从阅读、写作两部分对学生进行测试。

三、考试内容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确定以下为考试内容。

1.识记与理解

1.1写出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学和文化常识。

1.2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1.3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1.4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5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1.6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

1.7理解并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1.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2.分析与综合

2.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3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2.4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2.5根据作品内容,通过合理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

3.鉴赏与评价

3.1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

3.2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4.表达应用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4.1选材立意

4.1.1准确把握题意。

4.1.2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力求有新意。

4.1.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主旨明确。

4.2结构布局

4.2.1结构完整、严谨。

4.2.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4.3语言表达

4.3.1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3.2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3.3语言通顺、准确、生动、得体。

四、考试细则

1.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两部分。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2.试卷测量目标的比例

试卷测量目标比例:

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约为54%;表达应用约为46%。

3.试卷结构与分值

试卷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

阅读80分(现代文约占38分,文言诗文约占42分),写作70分。

试卷总分为150分。

4.试题难易的比例

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3:7。

5.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6.题型

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附录:

2009年上海市高考文言文300个常见实词表

一、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

哀爱安按案 拔白败拜报 暴悲北备被 倍背奔本逼 彼辟蔽毕便

遍表并伯薄 泊博步裁苍 操草策曾差 尝长超朝陈 称诚驰冲出

除处川垂辞 次刺促错达 殆怠旦独笃 度断夺发法 反放非分奉

服伏复盖苟 鼓固寡国过 何恨厚胡患 或疾即既将 解结矜竟就

绝堪克困怜 弥靡莫能内 迫期奇迁劝 却如若色稍 审甚识适是

书疏数孰属 率私遂涕图 徒王望微闻 恶悉相谢幸 延阳要宜狱

再造贼振志 治置诸族左

二、初中文言文140个实词

昂傲包比鄙 兵病察彻乘 从当道得定 伐犯方负赋 更故顾观归

好号还会惠 及极济计加 假间简见节 竭尽进居举 具俱聚决类

临虑论漫灭 明名命谋难 平戚启强请 穷求取去全 任入塞善少

舍涉生胜师 施实食使释 恃属说顺素 汤通痛退亡 为务徙狭鲜

向效信行形 兴修徐许寻 业遗贻夷异 易诣益阴引 盈余逾缘远

云责章知止 致质众专周 走足卒作坐

其中 属 字,初高中重复收录。

巧辨文言虚词

一、文言文虚词的考察对象

今年的考试大纲把文言文虚词减少到18个,他们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夫、与、则、者、之。

二、文言文虚词的考察方式

文言文虚词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一般的考察方式有:

(1)从下面四组虚词中,选出用法和意义一样/不一样的一项

(2)选出下面对加点词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

(3)选出下面四个选项中和其他三个选项不一样的一项

三、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捷径

下面我们将告诉同学们一些解答虚词题的小技巧,怎样在已经有一定虚词积累的基础上来做虚词题呢?

一、原文代入法

当你不理解一个虚词的含义的时候,你可以猜测,揣度(有的题目的选项提供了虚词的答案),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或原文提供的答案是否正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把这个含义放到原文当中去检验。

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益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二、结构分析法

我们知道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这一规则不仅仅适用于实词,也适用于虚词,同时有些虚词在句子结构的某一个特殊的位置,决定了这一虚词的常规用法。比如都在宾语前,可能就都是和宾语构成了介宾关系;在句首与其他词语关系不大,可能就是连词。

如2001年高考第13题D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再看该题正选项B项: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由原文可知,田单乃诈降,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该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三、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上下文,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

如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四、辨别标志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要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的翻译模式,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再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C项: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可迅速进行排除。

在分析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的时候应该多方面考虑,可能要结合几种分析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超级体验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未,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豪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诚狱讼,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比较下列两组句中“为”和“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答案9.D(前“为”为“做”,后“为”为“给”。前“以”为“因为、由于”,后“以”为“用”。)

解析从语法结构分析,第一个“为”在名词前,第二个在动词前,很显然是不同的用法;两个“以”都在句首,充当介词,可以利用语境和代入法来判别意义的不同。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林》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文章标签: # 译作 # 表示 # 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