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动态 高考动态

汶川推迟高考时间了吗_汶川推迟高考

tamoadmin 2024-05-22 人已围观

简介1.历史在1971年废除考试制度了吗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命令是,必须在18日当天就把学校8000名学生“妥善安排放假撤离”,因为“灾区高三师生要尽快进来,他们不能等。”这意味着,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学校就完成6个分院、8000名学生的“动员放假”工作。免费食宿提供至高考 记者从都江堰市教育局获悉,这批转移的学生来自都江堰中学、都江堰外国语试验学校、市一中、市四中、都江堰职业中学、都江堰十局学校、私立玉

1.历史在1971年废除考试制度了吗

汶川推迟高考时间了吗_汶川推迟高考

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命令是,必须在18日当天就把学校8000名学生“妥善安排放假撤离”,因为“灾区高三师生要尽快进来,他们不能等。”这意味着,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学校就完成6个分院、8000名学生的“动员放假”工作。

免费食宿提供至高考

 记者从都江堰市教育局获悉,这批转移的学生来自都江堰中学、都江堰外国语试验学校、市一中、市四中、都江堰职业中学、都江堰十局学校、私立玉垒学校和育才学校等都江堰市八所中学,约3900人。

据当地教育部门介绍,在今年高考以前,这些学生将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进行最后的复习迎考,都江堰市教育局张局长说,职业学院学生已经提前放假,教室、宿舍也已经腾空,供转移过来的高三学生使用。据悉这些学生将一直在该职业学院学习,直到参加完今年的高考。

记者了解到,由于不少学生家中受灾,因此该职业学校将提供免费的食宿,此外,包括牙膏、牙刷、毛巾、被子等日常生活用品也将提供给那些有需要的学生。

心理课拉开复习序幕

 心理调整,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而对于5·12地震灾区中的高三学生来说,心理调整意味着暂时忘记他们遇难的亲人、朋友,忘记家里的灾难,全心投入此次高考;或者说,这些灾难,也是他们的动力。

不过,复习迎考还是此次复课的最主要目的。截至记者发稿,目前确定的针对地震受灾考生的高考优惠仅限于考试时间推迟一个月,也就是说,这些受灾考生最终还是需要靠实打实的考分实现自己的择校理想。

[绵阳]

北川中学高一(9)班“番号”撤销

 孙东很孤独,他和谢欣将被编入高一(2)班,高一(9)班将像一个牺牲了很多战士的部队一样,被撤销了“番号”。高一(9)班学生孙东坐在他的军绿色床铺上,他17岁,正在等待着复课消息。“如果再上课,我想转到理科班。”他说他的理想从5月12日以后改变了,以前,他想做一名飞行员。现在,他说:“我想当一名医生。”

幸存高一男生想当医生

 5月12日下午,孙东是第一个被高三学长和老师从倒塌的教学楼中被救出的高一 (9)班学生。现在,他是这个班级唯一幸存的男生,他很孤独。

现在,他仍然不知道大多数同班同学的下落。 “黄国梅被家人接走了,这些天,我见过的,就只剩谢欣。”他说,其他同学的消息都是辗转传来:张新玉、吴红、刘文新、文小燕、朱丽萍、唐志、谭婷、晏鹏、陈春红等,听别人说都是从断裂的钢筋水泥中被挖了出来,但他没有亲眼见,是生是死,他不知道。

17岁的孙东想当医生的理由是,如果他是一名医生,可以为同学们治好伤痛。

高三509名学生全都在

 在那场惨烈的地震中,北川中学2600名学生中,半数死亡或下落不明,高三年级上课的教学楼,未完全坍塌,509名高三学生全部幸免于难。

昨天,这509名高三学生再次集中在了操场上,地点从北川移至绵阳市郊的长虹培训基地。离操场20米外的两层建筑,即将成为他们的新教学楼。在一间教室的黑板边,有老师挂起了一个倒计时牌,上面写着 “离高考还有26天”,落款日期仍然是5月12日。

 学生们按照班级依次排好队,膝盖受伤无法正常行走的邓淑文也在同学的搀扶下来到了操场。复课仪式开始前,所有的师生都为地震中死难的同胞,尤其是北川中学的遇难师生默哀。短短三分钟时间,不少学生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随后的升国旗仪式中,校长刘亚春领着全体师生高声唱国歌,刘亚春几度哽咽,后半段几乎用哭腔唱完,学生们响亮的歌声中也夹杂着女生的哭声。

复课仪式即将结束时,刘亚春突然接到了一份特殊的复课礼物,长虹的工作人员特意一早驱车前往北川,将震后还一直挂在北川中学门口的校牌摘了下来,运回绵阳市郊的长虹培训基地。当看到老校牌出现在现场,不少学生睹物思人,潸然泪下。

之后,高三年级拍摄了新的班级集体照。同学还是那些同学,校舍却完全不同,那些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许多都永远离去了,此中滋味也许只有高三同学们自己能够体会。

接受专家心理疏导

5月20日,在长虹集团培训中心的草坪上,来自复旦大学的心理辅导专家申荷勇对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尽量缓和他们的情绪,以更好的状态恢复学习,迎接高考。在北川中学复课点四川绵阳长虹培训中心的高三学生已全面复课,生活状况良好。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高三学生正在协助志愿者搭建帐篷、搬运物品,还有部分学生正在接受专家的心理辅导,校园里秩序良好。

北川中学唐高平老师博客最后更新时间为5月12日清晨7时49分。就在众网友纷纷表示悲痛之时,5月18日17时40分,博客再次更新。

“我和我的学生目前在绵阳长虹,所带的三年级八班无一人出现意外。” “我知道大家都以为博主到另一个世界去建博去了,我在这里告诉大家我真的回来了。”之前唐老师曾上传了地震前一天高三学生们为了迎接高考而举行的一次课外活动。照片上一张张笑脸曾让不少读者唏嘘不已,泪水涟涟。博客照片上的几十张笑脸也都全部生还、一切安好。高三九个班的同学除个别人轻微擦伤砸伤外,都没有大碍。

到昨天为止,唐老师博客的点击率已经高达146万余次。

 近日,北川中学的高三学生已经开始在长虹集团的培训中心恢复了晚上自习。在地震发生一周后,北川师生又重新拿起了课本,投入到紧张的备考之中。

学生:一定会全力去考

 杨掘是此次转移的高三学生之一,他有一名同学在此次地震中遇难,而他两个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也在老家向娥不幸遇难。1个半月后,杨掘就将带上他伙伴未了的心愿,踏入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考场。

对于此次高考,杨掘表示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目标和希望。“尽力而为,一方面本身基础并不好,另一方面出了这么多事情,其实心里一直没有调整过来”,不过杨掘随后的话却让记者难忘:“但我一定会去考,全力去考。因为我的伙伴没了,而我还活着。”

家长:他们都已经历了一次考试

对于不少家长而言,高考是关乎他们子女甚至他们家庭命运的重要转折;都江堰市的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在5·12之前,他家也像绝大部分高考家庭一样,一切围着孩子转。但突如其来的地震改变了一切。

 亲人遇难或者失踪了,房屋成了废墟,每天的吃饭喝水需要靠机构的救援,相比起这些,孩子的高考只能退居其次。“其实想来我们也挺内疚的,地震后的好几天,家里只顾着找避难的地方,联系灾区的亲戚,把孩子高考的事给耽搁下来了”,杨掘的母亲说。

 不过,面对高考,杨掘父母此时更多的还是平静。“其实我们也不给他定指标,高考确实很重要,一辈子一次,可以进好大学学习”,杨爸爸是都江堰的教师,但此时此刻却不再像以往那样在儿子面前鼓吹“名牌学校论”,“我相信这次地震已经教给了他很多东西,或者说,他们其实已经经历了一次考试。和这次考验相比,高考算不了什么。”

历史在1971年废除考试制度了吗

历史上的高考有出现过延期情况,比如:2006年福建建瓯高考延期、2008年四川、甘肃的部分地区高考延期、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

1、2006年福建建瓯高考延期

2006年6月,福建建瓯市,特大暴雨连下了几天,当地遭遇了近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

当时,距离高考只有三四天了,但暴雨之下,当地的城区大部分被淹,原定的高考考点也进水,供水供电也几乎全断。

一直到原定开考的6月7日,当天早上七点,洪水迟迟没有大退,在缺乏最终决策权的情况下,当地作出了延期高考的决策建议。

当天早上五点多,当地的110就接到了两百多个考生求助电话。当时获悉高考延期,许多考生还以为是恶作剧。

最后,建瓯市的高考延期到了6月13日。当地考生考卷子与其他地方考生不同,是备用的B卷。

2、2008年四川、甘肃的部分地区高考延期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当时,距离高考只有不到一个月了,就有不少高三学生再也没有机会走进考场。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一边是紧急的灾后重建工作,一边是保障幸存者的高考求学之路。

最后,四川和甘肃两省,在经过教育部的同意后,决定延期了高考,原定6月7日开考,延期到7月3日。这一次延期,涉及四川省45个县,甘肃省17个县市,一共12万余名考生。

3、2020年高考延期一个月

3月31日从教育部发布公告,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

扩展资料

7月7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高考延期

受持续暴雨影响和上游洪峰影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境内多条河流水位上涨,河水倒灌进城区,已导致城区多地积水严重,受暴雨影响,歙县部分师生无法准时到达考场。

据黄山市政府消息,该县上午语文考试取消,将延期进行,下午考试正常进行。

7月7日上午10点15分许,澎湃新闻从黄山市教育局获悉,因受汛期影响,歙县高考语文考试时间延迟,现在考生还没开始考试。目前,就考试时间问题,该教育局正和安徽省以及国家层面报告,时间暂未确定。如果时间确定了,当地将统一向社会发布。

中国政府网-教育部: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

中国网-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延期高考背后的故事

中新网-中国最大规模延期高考今天举行 12万考生赶考

辽沈晚报-突发!安徽歙县高考语文因暴雨取消!将延期进行

我国高考制度在1971年是被废除考试制度。

我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1904年清朝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后,于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我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堂是1895年由盛宣怀先生仿效西方模式在天津建立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它也成为我国近现代高考制度的发端。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的产物。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1911年—1949年)

在民国时代,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各地共创建了国立省立大学一百多所,但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约为3万人。当时各高校都采取自主命题、单独招考、灵活录取方式,没有录取分数线问题,学生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有特别专长的学生可破格录取,如钱钟书先生考清华时虽然数学只有15分,因外语和国文很好而被破格录取,但是,这种高校独立命题招考的方式没有中学教学相衔接、文理专业也出现失衡问题。1937年当时政府在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校试办联合招生,1939年改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当年参加统考的院校增至28所。到1940年全国统考扩大到省立大学和独立大学,共有41所高校参加。抗战后期因形势紧急曾被迫终止了统一考试。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受内战等环境的限制,各大学仍实行单独招考。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1949年-197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年仍沿袭高校单独招生办法。1950年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公、私立大学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1952年开始到1977年恢复高考前,我国的高考经历了探索统一招考生、停止招考和推荐入学的曲折阶段。

1.新中国高考制度的探索时期(1952年一1965年)

1952年6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规定中央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招生日期、考试科目、考试命题、政审标准、健康检查、新生录取等事项由全国统一规定实施。考试科目为统一科目,有政治常识、语文、数学、中外史地、外语、地理、化学、生物。录取形式是由中央招生委员会根据考分统一录取,然后分配给各大学,即统一分配制。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1965年之前基本沿用了这个模式。这一时期的高考,招生考试规模较小,录取率比较高,考试形式的主观性比较强,尚缺乏对大规模考试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

2.高考的停止时期(1966年一1971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高考制度成为政治话题,一些人蛊惑“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的高考是为资产阶级造就接班人,要“砸烂旧的统一招生制度”,教育部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高考,1952年以来实行的招生考试办法也被废止,许多适龄学生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此后我国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停止了达六年之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

3.推荐入学时期(1972年—1976年)

1970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大学还是要办的”的指示,批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当年,清华大学试点招收所谓“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的新生,高校招生人员直接跟学生见面确定录取。这是“文化大革命”中实行的非实质意义的招生办法。

1972年全国正式恢复招生工作,但取消了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即上大学“推荐制”。“推荐制”把“政治表现、路线觉悟”放在招生条件的首位,文化条件只要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即可。当年全国有13. 3万工农兵被推荐入学,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上大学。1973年中央提出了高校招生要重视文化考查,注意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确保新生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并要求进行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科的书面文化考查,但考查由地方主持,采用开卷形式,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高校招生唯一进行文化考查的一次。1974年又恢复推荐入学的招生方法,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高考,代之以注重出身成分不注重文化水平的“推荐”形式入学,实践证明是极端错误的,是违背高等教育规律的,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长时间停滞和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改革(1977年开始)

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百业待兴,高考制度的恢复、重建和不断深化成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标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1.高考的恢复和重建时期 (1977年--1984年)

1977年邓小平出复出后主持了高考的恢复工作。当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生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等条件的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招生办法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分为理工和文史两类)、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阐述了高校招生工作拨乱反正的巨大意义,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也开始恢复。由于当时准备时间短暂,1977年的高考工作安排在第四季度进行,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自行命题招生。

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是从1978年正式恢复的,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为4.73%。恢复高考为“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和思思解放吹响了号角,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挽救了整个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在此后的高考重建阶段(到1984年),我国一方面恢复和完善了文革前的一些好的做法,另一方面开始酝酿高考改革,体现在:

(1)在录取方面,实行全国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政策、统一招生录取。

(2)在考试科类方面,国家统一规定考试科目,分为理科(含农、医),文科(含财经、政法)和外语专业。1980年将外语专业并入文史类,直至2000年高考科类基本未变。

(3)在考试科目方面,1977年理工类考语文、政治、数学、理化等四科,文史类考语文、政治、数学、史地四科。1978年理工类实行理化分卷,文史类史地分卷,都考五门课程,总分500分。此后,考试科目基本稳定下来。英语于1983年纳入必考科目,后来理科增加了生物科目。

(4)在考试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实验和改革,比如:1980年教育部规定考生多的省份实行预选考试,预选出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统考(1987年取消预考);1983年浙江省开始探索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实验,把高中会考成绩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1984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和省份试行推荐保送生制度;1983年,教育部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向农村(农场、林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实行定向招生。

2.高考的多元化改革时期(1985年一1998年)

1985年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政策和实验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政策措施主要有:

(1)实行招生多元化。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成为指导高考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文件明确规定了“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即改变过去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统一分配的办法,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收少数自费生等三种招生办法,把“双轨制”下的计划招生和缴费入学纳入了高考体制。

(2)实行高中会考制度。国家教委批准了上海开始探索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的试点。1988年后,浙江、海南、云南、湖南等省份也开始实行会考制度,此后逐步在全国推行。

(3)实行“3+2”方案。1985年以后,高考在减少考试科目上进行了改革,开始推行“3+2”考试方案(上海试行“3+1”方案),即将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高考科目分为文史、理工两大类,并将理工类7门、文科类6门得考试科目都减为5门,所有的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取消了的政治、生物2学科,文史类取消了地理学科,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到1995年除上海外全国各省份都实行了“3+2”方案。

(4)推进标准化考试。1985年,广东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模式并首先在英语、数学两科目中实行高考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的试卷从单一卷改为两卷,其中第一卷为选择题(有单项和多项选择题),采取机器改卷;第二卷为非选择题(主观题),采取人工阅改卷,评分标准也要求更客观、标准、精细。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规定从1991年起所有高考科目实行标准化考试(实际上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在此期间,还尝试进行了标准分录取制度,即通过卷面分数(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数(名次分数)录取办法,但后来由于老百姓对标准分不易理解而被取消。

(5)试行保送生和招生并轨改革。1985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到1996年,普通高校招生试行并轨招生改革,高校的学费开始增加,在后续的几年中,高校的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到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3.高考的深化改革时期(1999年-2009年)

1999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新世纪初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成为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背景和基础,也是建国以来高考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当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揭开了这一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这一轮高考改革首先是从广东开始的,改革内容包括指导思想、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考试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考试组织、评价及监督等诸多方面。

(1)高考内容方面。《意见》提出了“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的考试命题原则,把“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作为高考内容改革的目标,试图通过高考指挥棒来影响中学教育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2004年教育部将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列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三年后,高中课改四省区开始了第一次自行命题高考,此后,全国各省份陆续进行了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不但在命题主体上打破了全国统一的传统,而且在命题思想由过去比较强调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在内容在设计上增加了应用题和能力题,在试卷类型和结构上由以往的以单科知识和能力测试为主导向以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测试转变,初步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

(2)高考科目设置方面。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恢复了生物和地理学科的高考科目,改变了1985年以来推行的“3+2”模式。“3+x”考试中的“3”指“语文、数学、英语”,是考生的必考科目,英语增加听力考试,“X”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满分为750分,到2001年“X”的选择范围扩大到高中所开的全部课程,包括音乐、体育、美术。截止2009年,“3+x”方案已被北京、天津、重庆、福建等25个省市区应用,是目前全国应用地区最广,最成熟的,最被人们接受的高考模式。除此之外,山东、浙江实行“3+X+1”(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模式,上海市实行“4+基础综合”( 语文,数学,英语,选修科+“基础综合”模式,江苏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4科+选修2科)模式。2010年广东取消“3+X+基础”模式,改为“3+综合”( 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学业水平测试)模式。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全国共同使用高考一张试卷的格局,增加了高考的地方元素和特色,提高了高考命题的安全系数。

(3)高考形式方面。2000年后,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等省份进行了春季招生改革试点,开始探索一年两次高考,这对于缓解考生压力,使学生有多次考试和录取的机会,是一种有益尝试。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个别省份如江苏、广东因考试科目多延长到9日),改变了实行了20多年的7月高考时间。2004年,教育部在总结上海、北京自行组织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举措扩大到11个省、市,当年700多万考生共使用了15套高考试卷。到2011年,全国已有16个省份组织了高考分省命题。在应急组织高考方面,2006年高考前夕,福建省建瓯市因受特大暴雨袭击,全市被迫推迟高考,成为全国首次启用B卷进行高考的案例。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汶川大地震,灾区的高考向后推迟约一个月,并且取消了外语科听力考试,这也成为全国首次推迟高考的案例。

(4)录取方式方面。1999年,山东、湖北、上海等20多个省市试行录取信息的计算机网上传输和网上录取。到2002年,高考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实行计算机网上录取能够最大程度排除许多人为的干扰因素,更加体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原则,提高录取的工作效率。另外,到2000年,各地陆续取消了标准分录取制度。

(5)招生政策方面。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当年报考人数405万,招生数达160人,录取率为40%,分别比1998年增加50万人,52万人和提高9.5%,入学率接近15%。到2010年,高校录取人数已达657万人,录取率超过68%,招生规模大大增加。2001年四川开始试行高考招生社会化报名,把高考报名与中学脱钩,高考成绩也直接通知考生而非学校,逐步改变了以升学率评价中学教学水平的传统方式,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同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了高考报名的年龄限制,同时取消了对考生婚否的限制,保证了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2001年,江苏的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3所国家重点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已有76所高等院校有了自主招生资格。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2007年,部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2008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减少了填报志愿风险,减少了高分落榜现象,减少了高校生源大幅波动现象,提高了录取透明度和考生满意度。2005年,江苏对高考招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其中之一便是改变以往高考志愿设置的模式,实行平行志愿。即首次在普通类院校的各录取批次分别设置一个“平行院校志愿”加一个“征求平行院校志愿”。2009年教育部开始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等五高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联考”,2011年参加“联考” 的高校扩大到20所。2009年部分省份开始试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考生不再参加高考,由学校自主命题和组织考试录取考生。2011年教育部还在部分高职院校中试行“注册入学”制度,逐步形成综合评价、多元考试、多样录取价的考试招生制度,有助于克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促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考生与学校依法自主双向选择的平等权利。

文章标签: # 高考 # 考试 # 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