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动态 高考动态

语文高考真题诗歌鉴赏_语文高考诗歌题

tamoadmin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1.2009高考全国二卷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2.2010高考语文 福建卷 古诗鉴赏《访隐者》3.求重庆历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默写题诗词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

1.2009高考全国二卷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2.2010高考语文 福建卷 古诗鉴赏《访隐者》

3.求重庆历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默写题

语文高考真题诗歌鉴赏_语文高考诗歌题

诗词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 “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0?1?0?1—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 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 题型评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 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 (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 (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简析:本诗首联化用《诗经》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句,另创新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村寂静的图画。“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淡淡的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自然 让人从阒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隐隐透出诗人思乡恋家之情。参考答案: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农家柴扉紧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暮年济世渺茫的人生悲凉之感。 题型三 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型 题型评点 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题特点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 简易思维 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 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 注意问题: 1)切忌以术语、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识,应有理有据。 2)分析要有条理,有几问就答几问,其提问顺序一般不能更换。具体表达时,内容与技巧两个角度不要交叉表达。 3)运用术语要准确,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4)高考只答第一问,一般是不给分的,必须有分析。 5)答案语言表述上要注意逻辑性和文采性。 经典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塞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基调的评价。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悲凉。(总述) 题型四 比较鉴赏型 题型评点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题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因此,这种题型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 一般选取的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某种相似点。命题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从异同两个方面来思考,具体设立为1-2比较点,指向性明确,没有大而全的题目出现。比较中综合考查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知识和能力。提问方式有: ①设二问:一问内容或写法的异(同),二问具体分析其差异性。 ②变体一:比较更改前后的优劣。如诗歌顺序打乱后,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诗句中关键字词更换后,比较更换前后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举两首诗,问你更喜欢哪一首,并阐明你的理由。这种题目十分开放,答案一般是一则短小的鉴赏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现过,备考中要适当训练。 简易思维 1、通读诗歌、题目,把握考查重点,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别解读每首诗,把握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合两首诗的信息。 4、分条作答,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2、这两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请任选一个鉴赏角度分析这种不同。 简析:这是两首边塞诗的比较鉴赏题目。所拟的两道题目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但命题角度指向性很明确:第1题是要求从内容角度比较抒发情感的差异性;第2题是从一个小角度比较艺术手法的差异性,虽然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但作答角度单一,要求很低。考生一般能作答的。只要把握了题目考什么,怎么考,再读诗歌就有的放矢了,轻松多了。 参考答案:1、高诗写景,表现了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的图画;写笛声,表现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凉;写笛声,表现了怀乡的迷惘和无限的悲凉。两诗所选景物不同,传达出来的感情基调自然不同。高诗婉,李诗哀。 2、炼字角度:高诗中的一个“满”字就写出了牧马时节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着一种盛唐豪情,更隐喻着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中一个“尽”字,写出了全体戍边战士的绵绵不断的乡思。 或:修辞角度:高诗中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的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形象,由边地无梅而引发战士对家乡梅的思念。李诗用恰当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边危化解后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的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退和戍边战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二句实写边塞和平生活,后二句虚写,抒发将士心志。而李诗则用烘托铺垫,以“沙似雪”“月如霜”来渲染环境险恶,衬托战士的乡思之情。

2009高考全国二卷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

答案(1分)赋

评分参考本题答案具有唯一性,凡不答"赋"者皆不得分。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答案(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评分参考只要涉及动词或动作的变换即可得分。仅答其他内容不得分。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答案(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评分参考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要点,只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给满分, 要点不全者酌减1-2分,与这三个要点无关的回答不得分。

2010高考语文 福建卷 古诗鉴赏《访隐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诗歌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 。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 ,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 ,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 “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求重庆历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默写题

[答案]踏

[解析]此题命题值得商榷。诗题中“访”字固然重要,但是“隐者”更是重点,则答案只是针对“访”字来作答,不见得准确。如果把题干命为“在首句中”,或命为“与‘访’字相呼应的字”,则答案才唯一。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隐者的形象体现在隐者的隐居生活中,第三句写隐者自酿自饮,自得其乐;第四句写隐者花落不扫亦无来客。从这些生活场景中可以看出隐者真正是超然出世、怡然自乐、清静无为之人。

2004年: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故曰: ,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主谋攻》)

(2) ,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粱惠王上》)

(3)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曹操《短歌行》)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2005年: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小题)(4分)

(1)高余冠之岌岌兮,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3)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采兮辞》)

(4)苍山负雪,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姚鼐《登泰山记》)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朱自清《荷塘月色》)

(1)长余佩之陆离

(2)梧桐更兼细语

(3)悟已往之不谏

(4)明烛天南

(5)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006年如下: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4分)

(1)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此二句出自《 》。

(4)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的时代风格,开创了被后世誉为“ ”的优良传统。

(1)俯察品类之盛 (2)清清沙白鸟飞回

(3)过秦论 (4)建安风骨

2007年如下: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卫风?氓》)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 。(白居易《琵琶行》)

(3)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5)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是指《官场现形记》《孽海花》《老残游记》《 》。

(6)在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以恢弘气势探索俄国社会出路的巨著,是列夫?托尔斯泰的《 》。

(1)来即我谋 (2)未成曲调先有情 (3)泉涓涓而始流 (4)小学而大遗 (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6)战争于和平

2008年如下: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_____________,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

(2)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下。虎鼓瑟兮鸾回车,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_________________,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孤独的收割人》的作者_______________,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作家。

(6)1921年鲁迅以“巴人”为笔名发表的,后来又收入小说集《呐喊》中的著名中篇小说

是________________。

13.名余曰正则兮/仙之人兮列如麻/序八州而朝同列/亦足以畅叙幽情/华兹华斯/《阿Q正传》

2009年如下: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4)、悦亲戚之情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名人传”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均是法国作家

的代表作品。

(6)、方苞、姚鼐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的代表。

(1)、淮水东边旧时月 (2)、暮霭沉沉楚天阔 (3)、虽有槁暴

(4)、乐琴书以消忧 (5)、罗曼?罗兰 (6)、桐城派

文章标签: # 分析 # 诗歌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