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动态 高考动态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浙江,浙江省语文高考古诗鉴赏

tamoadmin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1.2011百题大过关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100题的目录2.古诗词鉴赏的作文3.关于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4.高考语文古诗文飞鸟意象含义总结5.高三语文的诗词鉴赏6.如何鉴赏古诗词7.语文诗歌的炼字赏析题和理解题意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8.各地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 #高考# 导语修辞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一,下文为 无 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及鉴赏示例,认真阅读,对诗歌鉴赏定会有所助益。

1.2011百题大过关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100题的目录

2.古诗词鉴赏的作文

3.关于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

4.高考语文古诗文飞鸟意象含义总结

5.高三语文的诗词鉴赏

6.如何鉴赏古诗词

7.语文诗歌的炼字赏析题和理解题意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8.各地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浙江,浙江省语文高考古诗鉴赏

#高考# 导语修辞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一,下文为 无 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及鉴赏示例,认真阅读,对诗歌鉴赏定会有所助益。一起看看吧。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5、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7、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8、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9、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0、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化用前人语句。

 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

 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

 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11、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4)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7)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2、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宋代诗人邵康节的《花乡村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13、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2011百题大过关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100题的目录

各部分占比不同。全国一卷试卷整体分为四大部分,占比分别为现代文阅读23%,古诗文23%,语言运用14%,作文40%。浙江省高考卷整体也为四大部分,占比为语言文字运用14%,现代文阅读20%,古代诗文阅读26%,写作40%。

各部分的排列顺序不同。全国一卷一开始就是现代文阅读,而浙江卷一开始考的是语言文字运用,一开始就是五道选择题,分别考拼音、语义、语病和语境。全国一卷的语言文字运用放在了作文板块前面,另外还多了补写语句的题目。

高考

古诗词鉴赏的作文

一、古诗词鉴赏100题

解题指要

001 次石湖书扇韵(2009年全国I卷高考题)

002 寄远(2009年山东卷高考题)

003 江行(2009年福建卷高考题)

004 严郑公宅同咏竹(2009年天津卷高考题)

005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2009年江苏卷高考题)

006 鹧鸪天·代人赋(2009年宁夏、海南卷高考题)

007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2009年四川卷高考题)

008 早兴(2009年上海卷高考题)

009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2009年浙江卷高考题)

010 晚泊岳阳(2009年辽宁卷高考题)

011 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2009年湖南卷高考题)

012 江间作四首(其三)(2008年全国I卷高考题)

013 春日即事(2008年全国Ⅱ卷高考题)

014 登金陵凤凰台(2008年江苏卷高考题)

015 木芙蓉窗前木荚蓉(2008年广东卷高考题)

016 画堂春(2008年山东卷高考题)

017 题李世南画扇(2008年海南、宁夏卷高考题)

018 山居即事(2008年天津卷高考题)

019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008年重庆卷高考题)

020 小孤山(2008年安徽卷高考题)

021 临江仙(2008年湖北卷高考题)

022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2008年辽宁卷高考题)

023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2008年四川卷高考题)

024 望江南?超然台作(2007年全国I卷高考题)

025 茉莒(2007年北京卷高考题)

026 阮郎归·初夏(2007年上海卷高考题)

027 溪亭(2007年广东卷高考题)

028 黄氏延绿轩(2007年天津卷高考题)

029 鹧鸪天·送人(2007年江苏卷高考题)

030 金陵晚望金陵图(2007年江西卷高考题)

031 新晴山月(高考模拟试题)

032 采桑子(高考模拟试题)

033 春夕(高考模拟试题)

034 谒金门(高考模拟试题)

035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高考模拟试题)

036 临江仙(高考模拟试题)

037 柳咏柳(高考模拟试题)

038 减字木兰花·竞渡(高考模拟试题)

039 狂夫(高考模拟试题)

040 柳梢青·春感(高考模拟试题)

041 南歌子(高考模拟试题)

042 江上(高考模拟试题)

043 恨别(高考模拟试题)

044 读陆放翁集(高考模拟试题)

045 小重山(高考模拟试题)

046 春中田园作(高考模拟试题)

047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高考模拟试题)

048 戏答元珍(高考模拟试题)

049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高考模拟试题)

050 早梅(高考模拟试题)

051 登兖州城楼(高考模拟试题)

052 渡扬子江(高考模拟试题)

053 送裴侍御归上都(高考模拟试题)

054 春山月夜(高考模拟试题)

055 商山早行(高考模拟试题)

056 扬州送人(高考模拟试题)

057 题义公禅房(高考模拟试题)

058 月夜(高考模拟试题)

059 喜见外弟又言别(高考模拟试题)

060 暮过山村(高考模拟试题)

061 秋夜怀吴中(高考模拟试题)

062 夏日(高考模拟试题)

063 返照(高考模拟试题)

064 长安秋望(高考模拟试题)

065 送魏万之京(高考模拟试题)

066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高考模拟试题)

067 浣溪沙(高考模拟试题)

068 如梦令(高考模拟试题)

069 望江南(高考模拟试题)

070 昭君怨(高考模拟试题)

071 清平乐·村居(高考模拟试题)

……

二、文言文阅读100题

古诗词鉴赏100题答案与提示

文言文阅读100题答案与提示

关于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

古诗赏析作文,仅供参考!

篇一:古诗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生性浪漫旷达,豪放不羁。

李白的许多诗都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抱负,及奔放的热情。他希望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权贵和腐败,而遭受排挤。《行路难》这首诗真是他遭受谗毁后,在被贬长安的途中所写的。全诗表达了他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抱负,虽被贬谪,但他的报国之志并没有消退,他希望有“长风破浪”之日,“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更表明了他旷达豪放,积极的人生态度。虽屡受挫折,却难抵内心的悲愤,他仍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自己。

含蓄的语言,昂扬的斗志。好一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读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激励人心的效果,鞭策了很多失意之人的奋进。

篇二:古诗赏析

大家应该都知道李白写过很多有名的诗,其中有就有一首古诗《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主要在讲诗人李白在抒发路途上坎坷的苦痛和忧烦,前两句是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然而,三、四两句是写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接下来两句,写出了自己在寻找人生的路上的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找出路。

读了这篇古诗我有很多感受,李白竟能在如此坎坷的情况下还下定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这让我想起我学自行车时的情景。

那次我姐姐为了能让我早点会骑自行车,早早的地醒了。一开始,我连车龙头都控制不住,它好像跟我有仇似的,不听我使唤,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直到后来,我摔了下来,摔了好几次,身上一块青,一块紫,都不成人样了。可是,我还是不放弃。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经过我的努力,几天后我终于会骑车了,我成功了,是用我那汗水换来的。

滴水能把石穿透,何况我们人呢?要想像滴水一样把石头穿透,就必须先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篇三:古诗赏析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戟沉埋在沙子中,虽长满了锈,但还是没有烂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显示出它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兵器。诗人联想当初,在那里发生了赤壁大战,那时要不是起了东风,让周瑜有机可乘,火攻成功,那么东吴就会失败,连大乔小乔也会变成曹操的俘虏,锁在铜雀台上让他尽情享受玩乐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长江边散步偶尔发现一只断了的戟,从这只断戟联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战。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次大战的看法。人们都认为周瑜在这次战争中的伟绩可佳,而诗人却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当时没起东风助周,那么东吴就会失败,曹操便会大获全胜,历史就会改写。诗人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使诗篇既有韵味又让人深思。

折断了的戟,使人深思,大战中的东风,更让人难忘。若真的没有那东风,周瑜能赢吗?打赢一场战争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样,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地分析,任何事情的结局都与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这首诗的寓意告诉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否则,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首诗虽短,确让人读后很有回味,可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描写水平,我深深钦佩古诗人。

篇四:古诗赏析-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现在农民种地不再那么辛苦了,可是节约粮食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而浪费却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节约粮食、不浪费粮食,应该从小做起、从我做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诗词的真正含义,在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节约、不浪费,同时它也包含了一个人的素质、品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绝句》是“诗圣”——唐朝大诗人杜甫描写春天美景的诗歌。春天阳光明媚,江山秀丽如画,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衔泥筑巢的燕子飞来飞去,暖暖的沙滩上睡着鸳鸯``````诗句相映成趣,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诗人用简短的诗句描述了春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饱经离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杜甫一生颠沛流漓,向往春天般温暖、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也一起感受春的美好,珍惜每个春天,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名师点评:你的表达能力很强,把握古人诗词的能力也非常强。这首美丽的古诗,被你几乎用同样美丽的语言“转译”出来,仍旧留有散发着是余香。美极了!“春天阳光明媚,江山秀丽如画,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衔泥筑巢的燕子飞来飞去,暖暖的沙滩上睡着鸳鸯”这段理解准确恰当。“诗人用简短的诗句描述了春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饱经离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对诗人和诗文的把握都很准确。你太棒了!

篇五: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便接触了一首首古诗。它们有些简单易懂,有些则要慢慢理解;它们有些短到十字,有些长至千言。。。。。。它们既有写景的,也有写人、写物的。而我读过的许许多多的诗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李白的那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简单且精短,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也很容易理解。我也觉得它写得很好,因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出月光的皎洁,如霜一般纯洁清亮;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写出了李白对家人思念之情。远在他乡的游子们,在夜晚抬头,看见那明月,一股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当时的我还很小,理解了诗的意思后,便把目光转向窗外的天空。那时正是夜晚,月牙并不十分明亮地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周围有淡淡的云朵,只能看见月牙儿模糊的影子,我认为这景色很美,所以并没有完全明白李白的思乡之情。现在,我知道,李白当时为什么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简单,而又意味深长。

篇六:《绝句》古诗赏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绝句》是“诗圣”——唐朝大诗人杜甫描写春天美景的诗歌。

春天阳光明媚,江山秀丽如画,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衔泥筑巢的燕子飞来飞去,暖暖的沙滩上睡着鸳鸯``````诗句相映成趣,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诗人用简短的诗句描述了春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饱经离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

杜甫一生颠沛流漓,向往春天般温暖、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也一起感受春的美好,珍惜每个春天,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

高考语文古诗文飞鸟意象含义总结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 “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 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 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 可以是悲境, 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 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 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 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 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 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 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 的心绪。 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 喜。 同时, 通过读, 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 (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 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 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 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 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 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 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 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 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 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 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 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 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 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 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 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 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 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 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 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

——“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 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 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 如李白的 《春思》 中“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 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 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 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 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 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 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 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 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 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 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 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 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 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句, 诗人调动听觉、 视觉组织了“秋风”、 “高天”、 “猿啸”、 “沙渚”、 “江 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 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 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 我们把这些词语 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 “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 “空”二字,均是关键词。 悟词, 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 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 如“又”是“再一次” 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 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 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 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 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 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 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 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 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 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 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 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 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 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 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 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 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 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 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 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 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 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 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 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 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 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 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 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 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 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 情; 闺怨诗, 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 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 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 而且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2 年高考说明》 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 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较以前有重大调整,一改客观选择题为文字表达题,在很大 程度上增加了诗歌鉴赏题的难度,按照《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诗歌鉴赏的考 查内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姑且将此“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抛砖引 玉,也冀在备考复习中给考生们一点帮助。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 “如眉”: 以眉喻月, 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 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往往采用隐语、 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 “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 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 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 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 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 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 58 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 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 中,不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 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 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

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 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 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 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 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 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 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 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 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 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 本诗与 《石头城》 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 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 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 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 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 没有直接外露, 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 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 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 《春思》 亦是一例, 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 “秦桑”写为“低绿”, 引起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 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 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 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 返影 (斜阳返照) 宁静详和, 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 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 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 “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 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 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 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 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 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 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 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 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 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 胜的感伤。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 未能成行,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 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 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 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 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 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 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 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 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 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 “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 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 双燕孤飞, 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 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 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 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 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 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 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句, 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 驰骋闲放,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 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 描绘出一幅幅美景: “赤如赭”的“荒村”、 “落 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 ——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 情感,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 州”与“关河梦”句相应, 目的在于构成对照, 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 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 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 技巧等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 还是可以解决的。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用它作品 比较。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 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 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 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 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就这样,望采纳

高三语文的诗词鉴赏

意象是中国古诗文的精髓,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中也常会考察到这类型的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考语文古诗文飞鸟意象含义,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古诗文飞鸟意象含义

 ⊙某种理想、愿望,自由,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乡愁

 ⊙(1)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曹植有?愿接翼于归鸿,

 嗟高飞而莫攀?(《九愁赋》)的感叹,闺中**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现?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高亢之声。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

 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例1: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

 例2: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因日夜思念的故乡。

 例3:?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为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的境界。

 例4:?诗佛?王维?开轩临颖阳,卧视飞鸟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诗句,与此意境相似。

 例5:宋代文豪苏轼?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自请放外任期间,在诗词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但是从?卧视?欹枕?之语中,我们可以体会他们内心的平静怡然。?没?是一个延续性的动作,表明诗人的目光追随飞鸟,看了很久,诗人精神的翅膀也许正随之自在地飞翔;飞鸟隐没天际,平淡无奇的现象中,体现着诗人与自由的那份和谐、认同之感。

 例6: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愿与悠闲自在的鸿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辞官回乡后,则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众鸟安居巢中,诗人爱其庐宇,人鸟之间有种幻化为一的感觉。

 ⊙(2)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

 历代表现人鸟和谐相处的诗句很多:

 例1: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与。(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例2: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例3:无机终日狎沙鸥,得意高吟景且幽。(李中《思九江旧居》)

 诗人不仅与鸥鸟为友,还要与它们定下永远相守、忘怀世事的盟约。

 例4:北宋黄庭坚的《登快阁》可以说是?盟鸥?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在处理完公事之后,诗人于傍晚时分登上快阁,落木千山、澄江映月的壮阔景色,让他生发出乘扁舟、弄长笛、归隐江湖的愿望。

 继黄庭坚之后,南宋诗人屡有?盟鸥?之作:

 例5: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

 例6: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姜夔《庆宫春》)

 ⊙(3)乡愁、羁旅、漂泊

 跳出自身局限、与大化同一的境界,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芸芸众生有的是烦恼:他们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战乱灾荒而漂泊?夕旧西下,薄暮冥冥,飞鸟纷纷返回故林的场景,触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愁肠!在中国古诗中,飞鸟意象经常与乡愁主题联系在一起:

 例1: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曹植《情诗》)

 例2: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乡。(《玉台新咏?艳歌行》)

 例3: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例4: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中,清泗与淮通。(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翔鸟高飞云天,行士却羁于徭役;堂前燕子冬藏夏现,兄弟三人却漂泊异乡;入春以来,大雁飞回北方,出使南国的诗人却迟迟不能北返;苏轼将由徐州南下杭州,正与北飞的鸿雁背道而驰?飞鸟依物候变化自然而自由地来去,比照出人世间的无奈与辛酸。

 例5:这类诗中最著名的恐怕当属有?百代词祖?之称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此词相传为李白所做,缠绵悱恻的情感蕴含在每一个景物之中:远树含烟,寒山苍碧,昏暝暮色渐渐笼罩高楼,使登楼望远之人倍增忧愁。他在白玉的台阶上久久伫伫,只见鸟儿迅疾滑过天际,飞返故巢。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够回到故乡该多好啊!可是故乡是那么遥远,那一路之上,不知要经过多少座长亭,多少座短亭!

 有人认为《菩萨蛮》从女性角度着笔,是一首望远怀人的思妇词,这也可以解释得通。这位忧愁的女子祈盼丈夫归来,傍晚时分,看到出外觅食的鸟儿回巢,在心中为丈夫暗计归程。家人盼归主题下的诗篇与游子思乡诗形成对应,飞鸟也是其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比如?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等。

 天遥地阔中一只飞鸟,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种孤独漂泊的感情,无疑正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

 例6: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

 例7:名岂 文章 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例8: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例9: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陆游《秋思》)

 例10:以飞鸟比喻人生,苏轼有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苏辙(字子由)原诗有?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之语,苏轼的和诗即从?雪泥?引发,变实为虚,创造出?雪泥鸿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在人心中留下的痕迹。雪泥上指痕还在,如诗人心中记忆犹存,然而那只鸟早已不知飞到哪里,保存着昔 日记 忆的诗人兄弟也已历经磨难。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

高考语文古诗文常见风格

 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观沧海》。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 ?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3、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4、 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 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 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再如辛弃疾的词。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 总结 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江南春绝句》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秀而不冶,艳而不妖。

高考语文古诗文情境式默写

 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 句子 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 爱情的句子 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0.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 经验 的句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3.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如何鉴赏古诗词

高三诗歌鉴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 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过看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是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 声绘 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全国卷)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5.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2004年,北京卷)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I卷)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1)修辞手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 , “花”对“鸟” , “自落”对“空啼” 。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II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III卷)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全国I卷))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全国II卷)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1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浙江卷)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14、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2006年,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6年,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 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⑴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⑵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语文诗歌的炼字赏析题和理解题意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问题一:如何赏析古诗? (1)鉴赏口诀: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舰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内容、思想情感

(一)、诗歌内容分类

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

问题二:如何鉴赏古诗词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注意“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要关注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炼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

①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②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③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④五言炼第二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⑤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⑥七言炼第五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⑦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⑧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有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数量词

例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2、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如赵嘏的《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游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而触发,化作无边的乡愁......>>

问题三:如何对古诗词赏析 在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的鉴赏有这样两个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很遗憾地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关于积累,同学们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关于技巧我就以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第16题为例谈几点。此题就是考察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考查文化素养和底蕴的题目。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解析:

一、每一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所以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这些是鉴赏古诗词首先须考虑的问题,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初读原诗,注意作者戴复古下有注释,为南宋后期诗人,由此可以联想当时的背景,南宋非常懦弱,偏安一隅。戴复古就生于吾国日以小,边疆风正寒、人以廉称少,官从辟奏多的靡靡不振的南宋。其父戴敏愿山野吟诗而终身布衣不仕,名重当时。戴复古自晓事起便遂笃意古律。笃意古律,在台州海边一隅肯定缺少视角纵深,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复古先生咬咬牙,离开了吾家老茅屋,破漏尚可住的故乡,迈开沉重的脚步,开始了他遥遥无期的漂泊旅程,一走就是50年。戴复古的漂泊,从他第一步起就充满深深的忧愁。面对麦麦少朝充食,松明夜当灯,老妪逢人哭,吾儿死谢陵的同胞,诗人激动了!诗人愤怒了!诗人流泪了!是汉子要拍案而起,是匹夫要高歌直前!带上这份冲动,诗人无法掷投梭标,无法谋略救国,且以他泣国哀民的诗文呵护疮痍的山河,一抒心中之豪情,一吐胸头之块垒。

二、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中国古代的诗歌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所以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诗歌中的情往往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

问题四: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谋篇布局、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塑造形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等方而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鉴赏,即对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感受、理解、鉴定和欣赏,并作出自己的评判。

2.选择题。给出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若干选项,要求选出鉴赏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有时也采用多选的形式。这种题型通常与其他考点一起考查。

3.填空题。要求填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或作用。

在平时的学习和圳练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总结和归纳古代诗歌常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只有把占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的条日和作用熟记于心,做题时才能做到准确迁移。例如,2010?浙江卷考查的是王安石的《定林》,其第一小题是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只要平时在诗歌的修辞手法方面做了充足的储备,并准确地运用迁移的方法,孰不难看出诗句中的五和月运用的是拟人手法,都是以人写物.赋予了五和月以人的情感。

诗歌的表达技巧在设题和答题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平时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总结这些规律,并进一步归纳出基本的答题模式。这样,考试时就可套用模式,从而省时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出了意象(特点).表现(抒发、突出)了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的作用。例如,2010?山东卷考查的是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其第一小题是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解答此题时,就可以套用 上述的基本答题模式;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风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审清题干要求,精心设计答案

试题中有关诗歌表达技巧的设问是多种多样的,做题时要仔细审题,明确问的是是什么,是为什么,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解答时要根据问题作答。作答时也要尽可能地使用诗歌的原字原词.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稍微加以改造(即意释),同时要适当使用鉴赏术语,力求语言准确、优美、生动。例如,2010?全国卷I考查的是刘孝绰的《咏索蝶诗》,其第二小题第二问是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题干的要求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未要求分析为什么。因此,做题时只要答出托物言志就可以得分。再如,2010?天津卷考查的是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同一首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一般情况下也有多种。因此,在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要立足于全篇,从整体上把握,要弄明白全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哪此又是主要的;要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于法等多个角度明确所运用的表i^技巧。这样.在做题时,才会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例如.2010?安徽卷考查的是杜甫的《岁暮》,其第一小题是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仔细分析全诗,可以看出本诗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叙进、捕写;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直抒胸臆;在修辞手法上,运用了借代、用典等,表述时根据题甘要求抓住最重要的点解答即可。考点分析考点一:表达方式

所谓表达方式,就是为了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于段。诗歌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足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说明般不用。

考点二:表现手法

所谓表现手法,是指诗人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等。

考点三:修辞手法

所谓修辞手法,就是诗人为了使表达收到准确并具有感染力的效果而运用的语言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古代诗歌常川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

感、对偶、排比等。......>>

问题五:考试中怎样赏析古诗词 主要是靠感觉和想象,

当然最直接的是一些提示意象的词语,会提示你是什么离别、思乡、闺怨。。。。之类的。。。

高中这些复习古诗词鉴赏的时候 见得题多了 你就经验丰富了

答这种题的得分技巧是――――要答对点 ;如果没对的话――――就要多写点东西;

如果你既没答对点又写的少――――悲剧!!!

各地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

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造成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古诗赏析题的问答模式不明确,仅能浅表“意会”而不能有效“言传”,以致于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

笔者根据近六年的高考古诗赏析题的特点,归纳出高考古诗赏析题的六种问答模式,请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知识积累:“意象”“形象”。诗歌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应答分析:解“分析形象”题,必须熟悉一些诗歌形象(意象)及其基本寓意。如:

1.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2.船:漂泊 孤独 伤感 自由。

3.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边人悲愁,情感无奈,时空永恒。

4.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提问方式: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形象。

提问变式: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什么寓意?作者笔下的某一意象有何特点,象征了什么样的形象(品质)?作者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某一形象的?

答题步骤:第一步,感知形象。找到诗人在诗歌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明确形象类别(人、景、物),解读形象的字面意义。第二步,分析形象的特点(基本含义)。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各自特征,从而把握诗歌主旨。第三步,体会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主旨赏析评价作者描绘这一形象的原因、作用(效果)或赏析表现手法等。

答案构成:诗歌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该形象有什么基本特征;诗人通过该形象抒发什么感情,表达什么态度;或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某一形象。

答题示例1:(2007·浙江,16)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妓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1)燕子 兴亡

[解析]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三篇作品都借燕子来传达作者的兴亡盛衰之感。

[答案](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第二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知识积累:古诗的语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词巧妙。二是语言风格(特色)不同。三是讲究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情景交融,或写景抒情,或边写景边抒情,或情寓景中。

这里主要列举一些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特点:

清新、自然、简洁(精练、洗练)、平淡(质朴)、绚丽(绮丽、优美、典雅)、含蓄(委婉、蕴藉、隽永)、明快(泼辣)、清幽、沉郁、奔放、雄奇

应答分析:解答分析“语言特色”题,就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平淡质朴、朴实无华、华美绚丽、多用口语、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等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2: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炼字型

知识积累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炼字可以炼数词,炼字也可以炼特殊词。炼字还可以活用词语。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作品的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提问方式:某一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3:(2007·全国Ⅱ,12)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提问(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解答: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一)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 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的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有层次。(步骤二)

提问(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第四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知识积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应答分析:这是最常见的题型。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为诗中x联描绘的画面拟标题,赏析诗人的某种情感;或诗中表现了“x”之感,就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情画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孤寂之感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是不够的,还应答出“赞美什么”,为什么而“赞美”。

答题示例4: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分析“表达技巧”型

知识积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白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事、物)抒情 寓情于事(物):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象征 联想和想象 虚写和实写 烘托(侧面描写)衬托 用典 含蓄 抑扬 组合:名词意象组合(列锦),动静、远近、高低结合

表现手法还有跌宕(波澜),炼字,借古讽今……

修辞手法:赋、比、兴,比喻 ,比拟,对比,对偶,设问,反问,夸张,借代。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提问方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5: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第六种模式:分析“思想感情”型

知识积累: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⑤慨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离愁别绪: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应答分析:解答这类题,第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熟悉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背景),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古诗词前面的“序”和诗下的注释,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作品中可能交织的许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作品。第二,掌握鉴赏方法: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2.投入境界,体物动情。3.以诗为本,分析概括:

(1)分析概括的依据——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

(2)分析概括的七个角度——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

(3)评价的原则——辩证分析,实事求是。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诗(词)中的“x x”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赏析(或从“情”和“景”的关系赏析这首诗〈词〉)。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答题示例6:(2007·全国Ⅰ,12)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提问: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解答:

(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的“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吧!

(2)上片描写的登超然台上“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结语:透析近六年来的高考古典诗歌赏析试题,特别是2005年以来,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考查;选材既有唐代诗歌,也有宋词元曲;以主观题为主,有的主客观题并重;由鉴赏一首转向两首诗(词或曲)或者诗词曲三首比较鉴赏。可见,高考古典诗歌赏析题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古典诗歌是花园,馥郁芬芳萦心田。智慧操行得启迪,卷掩目清谢先贤!

1. 历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真题以及答案

200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汇总 1、甘肃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2)悟以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2、上海卷: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任选4句)(4分)(1)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2)____________________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3)_______________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4)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5)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3、北京卷:在横线上默写原句。(4分)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4、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厥有《国语》。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⑵山围故国周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⑶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 *** 花。

(杜牧《泊秦淮》)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天津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知也。”(《论语?为政》)(2)云销雨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3)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

沧海月明珠有泪, 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6、辽宁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

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西厢记》) 7、江苏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小雅?小曼》)(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3)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2)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3)大江东去,浪淘尽, __________________。

故垒西边,人道是,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广西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 4分)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②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熹《观书有感》)③春花秋月何时了? ___________________。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10、福建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将进酒》)⑵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 11、湖南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周任有言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12、四川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出师未。

2. 默写古诗词的历届高考题目有什么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9、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1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1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12、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南朝·江淹·别赋) 1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1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野望) 1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1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7、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18、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1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2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2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2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2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汉江临泛)2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28、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2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3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3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难) 3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3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3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35、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36、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 3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3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3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0、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4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4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4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 4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5、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4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唐·李白·清平调) 4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 4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50、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唐·李颀·古从军行)51、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5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5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5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 55、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 56、今夜偏知春意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 5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58、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 59、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6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6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6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6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6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 6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67、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 68、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书怀) 69、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7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杜甫·登高) 7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7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

3. 高考文言文试题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6(含译文)

(四川卷)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人以前路

答案:B 解析: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的“乃”为副词,译作“才”;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的“乃”为连词,译作“竟然”;B.“而”:都做连词,译作“就”。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的“因”为介词,译作“用”,“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的“因”为连词,译作“于是、就”;D.“无珍产*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的“以”为连词,译作“来”表目的,“问征人以前路”的“以”为介词,译作“把”。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原文中说的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

4. 2011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最短的5篇

一、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A.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第三窟指的是什么?B.冯谖基于何种考虑为孟尝君凿就这第三窟?C.指出文中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二、阅读《垓下之围》中的一段文字: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请回答:A.项羽慨叹“天之亡我”,说明了什么?B.项羽为什么要将宝马赠与亭长?C.指出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三、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指出描绘英雄失意、抑郁悲愤心情的诗句。B.“闲来垂钓碧溪上”用了哪位历史人物的典故?C.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5. 2012课标全国高考 语文文言文

(一)文官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产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产,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

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

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魔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

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

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佣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试题答案

4.D 5.C 6.A

7.(10分)

(I)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

力未富,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

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6. 现代文阅读复习:怎样快速提高语文阅读理解成绩

阅读理解型的问题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命题中的热点之一.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推理、归纳猜想、抽象概括、探索发现等各项能力.阅读理解题,一般篇幅较长,涉及内容丰富,构思独特,寓意深刻,是重素质、考能力的好题型.语文,看似简单其实内涵是不一样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毅力,去书店买一本好的可以做的阅读题书,然后每天做一个阅读段,做完了以后读找答案用红笔改出来,然后找一个语文水平高一点的老师,让他帮你分析一下问题.只要你能每天坚持,你的阅读一定很厉害.另外要多写作文,做摘抄,切记,摘抄的感要比摘得多.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第三、注意摘取原文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指道理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

文章标签: # 诗歌 # 诗人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