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高考对联题答题技巧_高考语文对联题

tamoadmin 2024-06-29 人已围观

简介1.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2.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难吗3.对联: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4.2022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乙卷5.溪流、河流集体与个人可以占用吗?1910年,胡适参加留美考试,第一场考国文英文,国文题目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胡适写下一篇“乱谈考据的短文”,不料改卷老师也有考据癖,居然给了他100分。这其中,自然有运气的成分。百年白云苍狗,时至2014年,像胡适这样的高

1.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

2.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难吗

3.对联: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

4.2022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乙卷

5.溪流、河流集体与个人可以占用吗?

高考对联题答题技巧_高考语文对联题

1910年,胡适参加留美考试,第一场考国文英文,国文题目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胡适写下一篇“乱谈考据的短文”,不料改卷老师也有考据癖,居然给了他100分。这其中,自然有运气的成分。

百年白云苍狗,时至2014年,像胡适这样的高分作文似乎越来越不大为人所关注,倒是高考语文考试甫一结束,零分作文即粉墨登场,受到欢迎。此一流变,意味深长。不过,要对作文考试真正有所理解,还得从它的源头—科举考试说起。

死记硬背难考进士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增开的“甲辰恩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科举考试。次年,科举正式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彻底分离。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隋炀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考取“孝悌有闻”、“德行敦厚”、“文才秀美”、“才堪将略”等十科举人;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即写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有关的论文。如此一来,读书考功名,成为读书人走向上层社会的终南捷径。

在唐朝,科举制大有发展,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五十多种,其中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学才能;明经着重考经义,有所谓“帖经”,将经书的任何一页揭开,把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覆盖三个字,让考生填充—相当于今天的填空题。

进士科要考文学能力、政治见解,因而得第较难,所以社会上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这意味着,死记硬背或可考明经,要考进士,就很难了。到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到了明朝,科举制越发完备,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取题,文章格式受到严格规定,开始先揭示题旨,叫“破题”,接着承接上文,为“承题”,再开始议论,称“起讲”,然后“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依序而写,被称为“八股文”。这一时期,科举制度到达鼎盛状态。

八股文“还魂”

要写作八股文,首先得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其次要按照写作步骤,进行长期的作文训练,最后在此基础上,在重重限制下,力图写出新意。

八股文中,有一些篇章文采俱佳,明朝内阁首辅王鏊《百姓足,孰与不足》一文便广受赞誉。这篇文章强调了重视民生的观点。“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王鏊最后写道。

因其对形式的固守,束缚人的思想,也因为是人们步入仕途的唯一通道,很多才华横溢的读书人被排除在外,在科举制实行的过程中,争议不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也有存废之争,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书乾隆帝,称:“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应将考试条款改弦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乾隆组织讨论之后,发现没有人能提出替代科举的方案,这次提议也就不了了之。

时至1902年,清政府才宣布停止科举考试使用八股,但此后,在教育领域,八股文“死后还魂”,写作采用固定格式,着力模仿,扼杀创意,八股文现象不绝如缕。1939年,对于当时的教育现状,丰子恺就曾在日记中痛陈道:“过去之教育,不合天理人情之处甚多。就艺术教育而言,过去之绘画音乐教育,生吞活剥,刻画模仿,游离人生。教育者徒以死工作相授受,而不知反本。此直可称之为‘画八股’、‘乐八股’。今后非痛改不可。”

丰子恺提出,要驱除过去的弊端,“必使一切事业本乎天理,合乎人情”,“凡本天理,未有不合人情者;凡合人情亦未有不成功者。”

最后的科举考试仍可取

八股文桎梏身心,新式学校日渐发展,开民智、求人才,成为共识。时代洪流滚滚向前,1904年的科举考试,成为了绝响。如今,在教育界的人士看来,这一场考试却颇有可取之处。

这次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史论,考题有“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分析国家不振的情况下要不要“下猛药”等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有三道题,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多是科举考试的“常规动作”。

亮点在第二场考试,考学生对各国政治的了解与思考,第一题探讨教育本身:“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其后各题探讨日本、欧美国家的时政。

“这样的题目关心世界,视野开阔,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在北京十一学校探访时,语文老师黄娟说。这所学校以面向个体的教育改革著称。

陈寅恪出对联题

八股既废,新的考试“接档”。民国时期,虽然有一段时间实行全国统一招生,但是,各大学招生完全自主,作文考试也由各个院校自己命题。1929年,北京大学的国文考试只有一道作文题,分为甲部、乙部,前者是:“清季曾、李诸人(指曾国藩、李鸿章)提倡西学,设江南制造局、翻译科学书籍甚伙,其中不乏精深之作,何以对于当时社会影响甚微?试言其故。”乙部试题是:“清儒治学方法,较诸前代,有何异同?试略言之。”学生可以依此各抒己见,并无限制。

1930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时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的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者选一。臧克家把这两道题都做了,其中“生活杂感”一题,他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那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话打动了闻一多,给了他九十八分的高分。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得了零分,仍然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

学者陈寅恪也出过考试题。1932年,他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在一场国文考试中,出了一道对对联的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要学生对出下联。结果,只有三个学生对上,其中一人对以当时的北大教授“胡适之”,另一人对以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都对得十分巧妙。

194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招生,题目只有两道,除了一道成语解释题,便是作文题“学校与社会”。因为没有什么要求和限制,学生积极发挥,佳作频出,北京、天津的报纸副刊争相摘录、刊登。

对于这样的作文考试,一位评论者感叹道:“与这些简洁、精炼的试题相比,我们今天的考试还能让孩子领略到学习的快乐吗?与如今那些动辄长达十余页、似是而非的高考题目比照,究竟哪一种更接近我们教育的初衷呢?”

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上)

作者:达之 文章来源:网络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 “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难吗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 《奇妙的对联》

 教材分析

 《奇妙的对联》选自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本单元编选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篇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改尝试

 1、教师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模式。

 2、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学情分析

 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方法目标

 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

 1、拟写对联

 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 法

 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

  学 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与学过程

 l 环节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PPT显示: 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

 英语100分,语文180分

 与学生共同分享关于上则新闻的网络帖子:

 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怎么译?

 你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四级)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六级)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八级)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专家)

 你在或不在,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活佛水平)

 这就是语文提分,英语降分的原因:差别不在英语水平,而在汉语水平。

 导语: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她是汉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汉语博大精深,语文魅力无穷。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魅力语文之——奇妙的对联。

 设计意图从学生关注的社会大事——高考改革说起,先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再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方向性。选取焦点话题引入,内容新颖,学生处于轻松、好奇的状态,在此情况下自然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对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兴趣,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相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l 环节二: 掀起你的盖头来——对联常识

 1、 参考教材,小组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对联特征。

 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对联特征 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用字不重,仄起平收

 2、举例阐释,使学生有更感性的认识。

 提示:把握了对联的特征也就把握了对句的要领。

 3、对联的书写和张贴有什么要求

 v 书写力求美观

 v 张贴遵照传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梳理对联有关知识,把握对联特征,为鉴赏对联、拟写对联做铺垫。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l 环节三: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1、 奇妙有趣的对联 PPT显示

 数字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趣讲本联来源。理解“花甲”“古稀”“三七”“春秋”等词的意义。让学生算一算老寿星的年龄。)

 同音异字联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引导学生从表现的场面、趣味性上及平仄和谐、同音异字的奇特方面欣赏)

 2、欣赏对联书法 熙熙亭楹联

 昆明大观楼长联

 3、组内推荐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名联、趣联。

 4、学生交流对对联的认识与感受

 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畅所欲言)

 总结语关键词:有对称美、有书卷气、有智慧、体现中华文字的丰富性,短小精悍、尺幅之间包藏天地……

 设计意图展示名联、趣联,学生谈感受,打开学生视野,感受对联艺术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探究欣赏的兴趣。

 5、鉴赏对联 松下弈棋,松子随同棋子落;溪边垂钓,柳丝依伴钓丝垂。

 (1) 这副对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对联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人物的特点如何表现出来的?

 (小组讨论交流后各人写出答案,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设计意图鉴赏对联,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审美及语言表达能力。

 l 环节四: 牛刀小试显身手——拟写对联

 1、对对歌诀——《声律启蒙》PPT显示

 2、基础练习

 (1)读对联 自由放声朗读以下对联(PPT显示)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春含情百花齐放/人有志万事俱成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补对联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 , , 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用李绅《悯农》中的有关语句填入上联)

 (3)改对联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按对联要求调整下联的'顺序和结构。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4)写对联(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预计此题学生不能很顺利的拟写出来,教师注意巡回参与小组学习,适时点拨启发)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对联“读——补——改——写”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一步步感知对联的特征,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把死的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设题难度较小且循序渐进,好比低处的果实,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热情,人人参与,享受课堂。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非一朝一夕练成,对对联,先入门是关键。

 3、课外提升练习(链接高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为下列对联对出下联或上联。 PPT显示:

 ① 春晖盈大地,

 ② , ;腰鼓秧歌唢呐,同属塞北民风

 设计意图链接高考真题,使学生对对联题的难易度有所了解和感知,树立学会拟写对联的信心,培养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

 l 环节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略)

 以对联形式勉励学生珍惜学习生活

 u 不苦不累,高中没味;不拼不搏,人生白活

 u 才思敏捷数理化游刃有余 出口成章政史地无所不知

 l 环节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外提升练习题 PPT

 2、请每位同学围绕“对联”这一主题,办期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3、(选做)感兴趣的同学,可就对联展开一次研究性学习,题目自定,形成书面形式。)

 研究性学习参考题目:

 趣联摭谈 对联里的修辞 春联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引发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树立大语文观。一堂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延伸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主研修学习能力,巩固课堂所学。

 附板书

 奇妙的对联

 对联特征(对句要领)

 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用字不重,仄起平收

对联: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

2017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晓之后,学生们虽然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但感觉还是有难度,下手做起来不很顺畅,特别是作文不好把握。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保持了高考试卷结构上的延续性。

今年的高考试卷特点

一、试卷结构基本稳定,略有变化

(一)试卷的结构、分值保持稳定

江苏试卷2017年各部分的分值也一样,结构也基本一样,发生变化的只有一个地方:诗歌鉴赏分值虽然仍是11分,但题目由以往的3道变成2道,每道题的分值也随之增加,考生的得分差距或许有所拉大。而2017年和2016完全相同。

所以,整份试卷在结构和各部分的比分上均与2016年一致,学生自然有种熟悉的感觉,而这样的稳定,也有利于考生们的正常发挥。

(二)四篇阅读题目没有偏题怪题,但也有灵活性

阅读题目在思考方向和问法的设置上没有刻意地标新立异,这使学生觉得试卷很稳定。

两篇现代文的阅读传承性尤其明显,比如《一个圣诞节的回忆》一文,设置的四个题目:13.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生活状态。(6分)14.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15.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分)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13题是依据文本情节对人物生活状态进行分析,第14题对人物情感分析,15题是对多次出现的物象作用分析,题干特别强调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分析。这是模拟卷中时常出现的题型,且和16年的题型非常相似。

而16题,分析结尾处的表达效果,题型完全和前几年一样。如2013年《何容何许人也》最后一题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2014年《安娜之死》最后一题“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2015年最后一题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2016年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五年来,设置点一样,问法大同小异,难怪学生觉得熟悉,答题时的思路应该比较清晰。

再来看论述类文本,自2010年《谈静》出到论述思路题开始,除2013年《论名声》没出思路题,2011、2012、2014、2015每年都会出到,或全文论述思路,或一段论述层次,2016年《成人不自在》也不例外,第一题就是全文论述思路题。2017年《从脸谱说起》也同样,第二题,也就18题就是要求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而17.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分)一句文本解析作答,和2016年题目几乎一样,非常常规。

所以说,2017的两篇现代文的出题实在是老面孔,“结尾内涵”“思路层次”似乎已经成为江苏命题者现代文的两大情结。

而文言文概括题是“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4分)”,这道题和2016年“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这道题倒有些不一样,回归到传记类文本一般设题上——关于传主的治学为文方面特点,相对来说要容易许多。第7题“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是对文化常识(即传统文化)的考查,这一题和以往是不同的。但是题目的难度不大,只要在平时学生文言文时稍微注意一下,选出正确的答案,还是非常容易的。

诗歌两道题: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一题是内容概括,一题是赏析句子,两题都是常见题,特别是第一题,根据中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即使看不懂诗,结合平时了解的陆游特点也能回答出来。

(三)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变化,题目容量增大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2014、2015都是考查了词语、病句、修辞、得体连贯、图文,2016年,在知识点的分布上明显不一样,保留了词语、修辞,将考了几年的病句、连贯、图文都去掉了,换成了所引诗词合不合语境、对联和特定文艺演出专场对应匹配、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这样三道题,信息容量很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明显增加,尤其是第四题、第五题。而2017年,同样保留了词语、修辞,把2016年去掉的连贯和图文又拿了回来,2016年的对联仍然保留。五道题难度都不大,但加大了传统文化内容的含量,对联题和图文题都包含传统文化知识。对联题难度不大,结合杜甫的生平和选修教材《唐诗宋词》中《客至》句子“但见群殴日日来”,选出正确答案,就容易多了。这道题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提醒我们在高考语文复习时,必须紧密联系课文文本,这样的引导很有价值。

图文题要求选出诗句与漫画意境最吻合的,注意漫画的画面内容和各选项中诗句的意象来判断,就容易多了。但是学生容易忽视诗句中意象,靠纯粹去理解诗句来作答,就不是那么顺手了。

总之,“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考查,题型与往年变化不大,在整体难度上也超和去年持平。

2022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乙卷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民族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起源于桃符,根植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中,与民族的审美心理、哲学观念及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集音韵、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写作等于一身,是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它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与传统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结合,更能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对联的产生

对联的直接产生与我国古代人民“题挂桃符驱鬼避邪”的习俗有关。据说,古人曾经将“性能执鬼”的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悬挂于大门两旁,用以驱鬼避邪,祈福攘灾。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后来,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在桃符板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句,一般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对联的形成也与对偶修辞方式的发展有关。对偶是我国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在我国古代较早的书籍当中就已出现并运用,如《尚书?大禹漠》:“满招损,谦受益”;《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原《九歌?湘君》:“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等。这些对偶句大量出现,并随着对偶修辞方式的发展而成熟,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汉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了后来骈体文、律诗的形成,而且也孕育了对联这种艺术形式。

对联的分类

传统对联按其内容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节气联、婚联、寿联、挽联、堂联、交际联、行业联、名胜古迹联和其他杂联等。

1. 节气联

节气联比较著名的有春联和元宵节的灯联。

春联是专用于春节的对联。每逢过春节,每家每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或期盼和顺祥瑞,或抒发内心情怀,或憧憬美好未来。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灯联是古代元宵节放灯时文人雅士所作的应景对联。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父子二人皆能诗善对。相传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父亲应景出联考校儿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儿子张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2. 婚联

婚联,或是祝福新人白头偕老、患难与共,或是希望早生贵子等等。如:

花间蝴蝶成双舞;

水渚鸳鸯相伴眠。

3. 寿联

寿联是为贺寿而撰写的对联。多种祝寿方式中,以编撰、书写寿联为最俭朴,却又最高雅、最有纪念意义。多数寿联除了称赞、概括寿者的业绩之外,更重要的是冀望寿者像常青树那样永远健康长寿。

典型的寿联如:

寿比南山不老松;

福如东海常流水。

清代嘉庆皇帝过寿日,状元李绍仿写了贺联: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此联用隔离嵌字手法,分别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个朝代的年号嵌入寿联中,可谓用心良苦。

4. 挽联

挽联大多数概括死者一生的功德业绩,往往能把肃穆的场面渲染得更加庄严。白纸配黑字,透过联语,能够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如杨度先生为先生所作的挽联:

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上联高度赞扬了先生一生为革命而奔波,下联充分表达了对这位伟大革命先驱不幸去世的惋惜与悲痛以及对当时中国现状的忧虑之情。

5. 堂联

堂联是指悬挂或雕刻于厅堂、书房等场合的对联,主要用于装点环境,寄意抒情,以表示主人家的志趣情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堂联: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此联短小通俗,朴实无华,充分体现了其一生奔波,不忘复兴大业的品格。

6. 交际联

交际联,顾名思义就是用来酬赠交谊的对联。典型的就是人们相互之间的题赠联。题赠联是写给他人的对联,表示感激、钦佩、勉励、劝慰、忠告、警示等意义,主要作用则在于沟通彼此的感情,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海纳百川乃大;

球容万象故圆。

这副对联是何继善院士题赠丁海球先生的,把丁海球的名字“海”和“球”巧妙地放入对联中每一联的开头,形象地表达出对丁海球先生品行的赞美之情。

7. 行业联

各行各业都有其独有的特色,用中国独有的对联表达出来,更是特色中的特色。这些对联不但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行业,而且几乎都含有溢美之情,大都具有宣传的作用。

旅店联:

萍水相逢如亲友;

停车暂住似归家。

茶馆联:

花间渴想相如露;

竹下闲参陆羽经。

钟表店联:

刻刻催人资警省;

声声劝尔惜妙音。

8. 名胜古迹联

所谓名胜古迹联,就是指为某一处名胜古迹所写作的对联。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名胜古迹遍布天下,名胜古迹联不可胜数。这些名胜古迹联不但为山水增色,美化环境,同时又陶冶人们的情操,增长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如清末进士江峰青为扬州二十四桥所题对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此联上下联分别描绘了二十四桥的昼夜景致:白天,二十四桥盘据淮南,站在桥上眺望,空中高悬的云影倒映在水中,好像要与天下平分秋色;夜晚,驾一扁舟驶过桥下,听到那悠扬的箫声,仿佛有位美丽的姑娘一直吹奏到三更时分。好一幅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9. 杂联

除了上述几类外,生活中还有各种有趣的对联,有戏台联、谜联等其他对联。

戏台联,就是指戏台两旁悬挂或张贴的对联,这些联语大多与戏剧有关,多蕴含戏理与人生哲理。

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听戏不如做戏苦;

凡事终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

从“做戏苦”“上台容易下台难”可以看出, 这副对联将戏剧表演的术语双关于现实生活,既贴合了戏台场景,有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迷联是结合猜谜的对联。相声大师侯宝林,在他的《对春联》的节目中,有过一副谜联:

人过新年,二上八下;

我除旧岁,九外一中。

上联是说别人新年包饺子,捏制时,双手拇指在上,其余八指在下,所以是“二上八下”。下联说的是自己新年吃窝头。做窝头时,右手拇指在里,其余九指在外,所以形成“九外一中”。这副谜联从包饺子和做窝头的动作出发撰联,出人意料,既让人捧腹,又让人心酸。

对联的特点

对联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正如诗有诗律、词有词谱、曲有曲牌,对联也有自己的创作要求,而且较为严格,是我国文学艺术形式中十分讲究的一种特殊文体。对联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对”,又要“联”。“对”是指形式上成对成双,“联”是指内容上互相照应。具体说来,对联的写作有以下六个要素,也有人称为“六相”:

1. 字数相等

一般来说,对联上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等,至于字数多少没有限制,少则一二字,多则十几字、几十字,甚至几百上千字。如一副悼念抗日烈士的挽联,上下联各只一字:死;生。

2. 词性相当

对联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相对一致,或尽可能的相同或相近。根据这一要求,上下联中相对应词性须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副词对应副词……古人作联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他们根据含义把实词中的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天文、地理、人伦、人事、时令、饮食等二十几个类别。词性相同的词相对为工对,相近或相通的称为宽对。如“风摇翠柳莺啼序,日映红桃蝶恋花”即为工对,而人们熟悉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只能算作宽对,因为“岁寒”和“春风”词性不对应。

3. 结构相称

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不仅要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句法结构也要一致,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等等。

4. 节奏相应

上下联在音节停顿的地方要保持一致。节奏在音乐中指乐谱的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对,这种有明显强弱、长短、高低、缓急变化的现象,如同音乐中的旋律一样,也称为节奏。

5. 平仄相谐

讲究平仄,是为了追求艺术效果上的音韵和谐,错落有序,铿锵有力。平仄相谐有三方面的规则:一,本句平仄相间,一般是二平二仄、二平三仄或三平二仄,不允许有四连平或四连仄现象;二,对句平仄相对;三,上仄下平,也叫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子用平声,这在联律中叫正格,有上平下仄的特例视为变格,如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6. 内容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相关,而且要有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相关,或相反,或相近,既要对,也要联,形式上成双成对,内容上互相照应。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对联,正对也好,反对也好,都应有一个特定的主题,这样才能做到内容相关,主题突出,中心明确。

另外正对要避讳上下联同义,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指出:“出句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做‘合掌’。”这是对联的大忌,如“布谷声声催懒汉,子规句句警闲人”,上下联的内容和意思不仅相同,而且重复,是典型的合掌联。

对联与高中语文学习

当前国学热的背景下,我们对传统文化重新定位和反思的同时,很多青年传统文化底蕴薄弱却是不争的事实。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和好途径。

多年来对联题也常常受到语文高考的青睐,出现对联题的省市越来越多。201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通过一段有关对联的阅读文字,出了四道选择题,其中两道直接考查对联的常识和创作特点。

其中一题是根据一副春联的上联来选择下联,已知上联是“冬尽梅花点点”。题目如下:

2. 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读完四个选项发现节奏都与上联一致,无法排除,那么就从词性和结构上来分析。上联开头两字是“冬尽”,是主谓短语,“冬”是名词,说的是季节。A、B两个选项的“千门”“万户”是偏正短语,千、万是数词,跟上联对不上,可以排除。C、D两项的“春回”“春来”从结构上来看都可以对上,再从内容上看C、D两项的不同。C项后面的“爆竹声声”非常符合春节的气氛,而D项的“微风缕缕”相比之下就离题较远。所以C项是最合适的选择。

另外一道题则是考查考生对对联特点和创作要求的掌握。

4. 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A项和C项的错误比较明显,日常生活中多少关注过对联的同学就很容易排除。我们常见的对联是七言较多,A项的说法显然错误。日常生活中婚丧嫁娶一般都会用到对联,但丧礼时的挽联显然不是用在喜庆场合,可以排除C项。B项“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中有一个语言陷阱。排除此项干扰需要对对联的创作特点有一定了解。对联“上下联讲究对仗”是正确的,但“讲究押韵”的说法是错误的,对联并不讲究押韵。D项中对联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说法是正确的。

从近年高考命题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比重在逐渐加大,由原来单纯的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扩展到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学生综合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考查。语文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对语文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频繁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预示着高中语文学习应对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予以重视。

在课堂上结合对联的形式进行调剂,可以使学习更有趣。

对联具有文字游戏因素的特点,它源于生活,篇幅短小,概括性、审美性、趣味性强,结构严谨,而且又有随意取材、即兴而作的特点,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调味品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变“苦学”为“乐学”。当年有人用金庸先生的作品名称首字编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让很多人快速记住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作品。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帮助对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记忆。如记忆鲁迅的作品,可以通过孙伏园悼念鲁迅的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此联将鲁迅的作品、译文集和刊物串联在一起,既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也方便了我们记忆。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尝试用对联概括全文记叙的“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既使秦,蔺相如物归原主;欲欺赵,秦昭王无计可施。”“渑池会,蔺相如力挫强敌;赵设兵,秦昭王惮动干戈。”“退三舍,蔺相如不计私怨;负荆棘,廉将军悔过自新。”这种训练方式既能帮助我们记忆课本内容,又能让我们学习对联创作,最终加深我们对母语的了解。

在课外注意积累对联素材,有助于我们提升国学素养、延续文化传承。

回顾近年来的高考内容,在阅读材料和作文题目的选择上可以看出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人文素养和探讨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查。2014年高考作文,新课标Ⅰ卷是“山羊过独木桥”,由此阐发的是对“规则”的理解和“共赢”的辨析。新课标Ⅱ卷是“喂食动物易使丧失觅食能力”,可以从动物联系到“教育”和“关爱”问题。北京卷说“老规矩”,上海卷谈“自由与不自由”,江苏卷问“什么是不朽”,四川卷说“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些话题都有很强的关于个人或国家的现实意义,需要考生有自信自强、治国安邦的人生态度,和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思索,还要有相关的材料积累,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在我国传统中,对联常常作为古人寄情抒怀,励志警示的工具。这类对联往往语言隽永、意味深长。阅读收集这类对联既可以积累写作材料,也是对自我精神的一种充实。

如纪晓岚故居的一副自题联: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此联是说人难免会犯错,但也要知道改过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学非易事,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方能有所成就。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逐吞吴。

这是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发愤著书而所作的对联,联中借用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明自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清代薛慰农署杭州府衙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为政要戒贪,贪图钱财固然是贪,贪图名声,沽名钓誉也是贪,所以切莫只图浮华虚名而忘了从政根本。保持廉洁最根本的办法是养成俭朴的生活作风。真正的俭朴是严于律己,而不是只要求别人。此联中“节俭养廉”“戒贪名贪利”的思想在今天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保持着固有的独特个性,这与汉字的方块形体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联,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精练整齐的汉字之美,读出平仄相谐的音韵之美,还可以发现其中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精神。民族性是构成世界文化绚丽多彩的重要要素之一,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之外,还要弘扬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艺,对联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学点滴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疏导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

溪流、河流集体与个人可以占用吗?

2022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乙卷内容如下: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晴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晴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晴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

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

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梨,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

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

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B. 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

C. 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

D. 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

B. 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C. 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

D. 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

B. 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

C. 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D.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 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

1. 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于文无据。文中只说“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至于西方语言有没有这一特点及其作用文中并未提及。

故选B。

2.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于文无据。文章重在论述中国传统叙事作品的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视角的特点和效果,虽然也有和西方定点透视视角的比较,但并没有阐明孰优孰劣。

B.“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错误。由原文:“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可知,作者举“大闹快活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这一观点。

C.“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错误。根据文中“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可知作者举《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小故事是为了论证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

故选D

3.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笔记小说“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于文无据。原文与笔记小说有关的论述在最后一段:“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这段论述主要谈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和纪昀的这篇笔记小说的独特之处,没有将其与长篇作品进行比较。

故选C。

句式仿写复习漫谈(已发表)安徽涡阳一中许昆“句式仿写”是《考试大纲》中确立的从句子运用角度检测考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考点。从2000年开始进入高考试验田后,句式的仿写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因为它不仅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甚至涉及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考查的内容也丰富多彩,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对联,诗歌,新闻等众多领域,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那么什么是句式仿写呢?所谓句式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具体分析:一、句式仿写的常见题型1.对联仿写对联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源远流长,形式多样,雅俗共赏。或吊问生,或庆婚祝寿,或送行接风,或讽人谢神,或言志体情,几乎无处不可用。2004年高考中出现了考查对对联题型,拉开了新中国的高考考对联的序幕。对对联不仅要求上下联结构、字数完全相同,而且还要求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以及内容相关联等。因此,给出上联要求写出下联是一种更严格的仿写。例如:(1)下面是林则徐七岁时的一幅对联的上联,请根据上联,仿写出下联,以表现他人虽小,志却高,气却盛。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下联:——————————————。分析:这是一道对传统文化对联的理解和掌握的好题型。它不仅考查了对联的知识,而且考查了仿写的内容。解答此题要严格按照对联的知识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对,语意相关等。参考答案:山登绝顶我为峰。(2)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幅幅妙联佳对亮人眼眸,将晚会打扮得更加靓丽。下面是新年钟声敲响时的给出的上联,请根据对联的有关知识,对出下联。上联:上下五千年,太平盛世欣今日,听钟乐和鸣,八方共饮复兴酒;下联:———————————————————————————。参考答案: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创未来,看龙狮劲舞,四海同吟发展歌。2.诗意仿写诗歌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含蓄、凝练等特点,读来朗朗上口,催人奋进。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在许多诗歌被人演绎仿写,调侃逗趣。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多少。”就是一例。高考作为国考,当然严肃。但提供一首诗让考生仿写,不失为一种好的仿写方式。诗意仿写就是很好的一种形式,这种考题的例句是一首内容完整的小诗,诗歌的内容环环相扣,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同时还有修辞上的要求,此考法始于2002年,2004年有多省考到,2005年的北京春招题,2005年江苏高考题都考到这种形式。可见其生命力很强。例如:(1)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用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生活是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分析:形式必须是比喻形式,且一定要选择新的本体与喻体,内容上保持意思的完整性。参考答案:人生是一艘船,奋斗是桨,挫折是风浪,理想是彼岸。(2)下面是赞扬老师的诗句,请另选赞扬的对象,仿照其形式写一节小诗。一支粉笔,————————————————画出知识王国的迷津。————————————一块黑板,—————————————————记下老师的无限的深情。———————————一个讲台,—————————————————映着老师的艰辛。——————————————三尺教鞭,—————————————————指点通向理想的道路。————————————分析:必须按照上面诗的形式,必须另选赞扬对象。参考答案:一把锄头,撑起了四方的天空;一顶草帽,遮挡了无数的风雨;一块田地,浸透了晶莹的汗水;一片庄稼,升起了对未来的希望。3.命题仿写命题仿写即先设定一个语言材料,给出例句,再另外命题确定要写的内容,要求考生仿写。例如:(1)请仿照下面的例句,从“电视机”“书”“放大镜”这三个词语中任选两个解释。冰:禁不住阳光质询的美玉。流行病:一种社交能力强,对任何人都没有偏见的疾病。(1)电视机:————————————————(2)书:—————————————————————(3)放大镜:———————————————分析:两个例句的解释,从形式看,用了比喻修辞,语言别致、形象;从内容看,运用了逆向思维,对大家熟知的事物从另一个角度加以解释,或批评或肯定,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仿写也要采取这种写法。参考答案:电视机:井底之蛙的望远镜。书: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放大镜:在我眼里,一粒芝麻便是一个西瓜。(2)仿照下面例句,以“微笑”或“心灵”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例句:眼睛像一片安详的福地,蓄着一泓无底的宁静。不艳,不俗;无喜,无悲。微笑:————————————————————————————心灵:————————————————————————————分析:要按照上面的形式来写,句式为:“××像××××××。不×,不×;无×,无×。”要写成比喻句。参考答案:微笑像一朵娇嫩的花蕾,包容一团温馨的真诚。不浓,不淡;无刚,无媚。心灵像一处澄碧的潭水,装载一汪无尽的宽容。不亢,不卑;无乐,无哀。4.补续仿写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例如:(1)根据文意,再举两个例子,句式与例句相同。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分析:此题要结合语境,依照句式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续写的例子不能任意编造,一定要是因为“勤”而成功的人,要写出两个由“才有了”构成的并列分句,分句之间要有密切联系。参考答案: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才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有勤,才有了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红楼梦》。(2)仿写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我国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着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时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分析:划线的句子,先引用诗句,后以反问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仿写时要严格按照此要求来写。参考答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着这优美动人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希望飞回自己的故乡?5嵌入仿写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的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与前句或后句要相同。例如:(1)仿照文中划线句子的语言形式,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的句子。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首歌,歌到处泪双流;珍惜阅读,—————————————————;珍惜阅读,阅读便像一首诗,诗言有尽意难尽;珍惜阅读,————————————————————。分析:要根据上面的句式,写成比喻句,还要和前后文形成排比句。参考答案:阅读便如一杯酒,酒将醉时笑语稠;阅读便象一杯茶,茶香满口清悠悠。(2)根据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白云所以为人讴歌,是因为它纯洁多姿;高山所以为人景仰,是因为它正直崇高;————————,—————————;————————,—————————;————————,—————————;母亲————我敬爱的母亲,你的爱就是白云、高山、土地、河流和大海。分析:必须与前后句组成排比句,根据前后文可知,中间的要填写“土地、河流和大海”。要用上“××所以为人××,是因为××”的格式。参考答案:土地所以为人膜拜,是因为它宽厚博大;河流所以为人赞美,是因为它优雅恬淡;大海所以为人向往,是因为它浩瀚深邃。6、自由仿写第一种情况: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所写句子的内容或形式隐含在答题者过去的阅读视野中。例如:(1)请拟一条“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旨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练。(在10——20个字之间)(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使用的全国卷)分析:这道考题,只有内容上的限制,没有形式上的限制,其实形式上的限制已经包含在要求中。因为公益广告词多要求读来朗朗上口,押韵,并且有韵味,因此可采用对对子的方式进行。。比如可以运用对偶修辞,让广告词拟制成短小精悍的“对子”。如: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还可以运用双关修辞,如:‘知音’才更知心——请讲普通话。这里的“知音”谐音双关,用得非常恰切。另外还可以运用拟人、对比、比喻等修辞,使广告词亲切形象,富有感染力。参考答案: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第二种情况,只提供例句形式,不限定仿写的内容。例如: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就要为自然增添一分春色;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就要为时代献出悦耳的歌声。分析:此题不设定内容,实际上就是用“如果……就”造句。仿写时语句表意的空间十分广阔,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事。参考答案:如果我是一汪清泉,就要为人间带来些许甘甜;如果我是一支画笔,就要为生活描绘绚丽的画卷;如果我是一只蜜蜂,就要为生活酿造甜蜜。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远征,那么家就是一辆舒适的马车(家就是恬静的小巷或家是就永恒的驿站)。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漂流,那么家就是一只小小的船(家就是永远的岸)。二.句式仿写“四要四防”1.话题要“从一而终”,防止中途易辙偏离话题。话题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或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一定以陈述对象为主语或以给定的中心主旨为基础去仿写。否则,中途易辙就会偏离话题。例如:(1)在下面横线上,根据提供的语句,续写句子。画家画花,独绘一枝,意在留些天地,让欣赏者自己去想;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任听众自去体味;诗人作诗,————————————————————————;教师讲课,————————————————————————。参考答案:诗人作诗,讲究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自己去欣赏;教师讲课,言简意赅,故意引而不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错例:诗人作诗,洋洋洒洒,感情挥洒淋漓尽致,让读者身临其境;教师讲课,循循善诱,讲解深入浅出,让学生如坐春风。分析:在给定的例句中,“画家画花”“留些天地”“音乐家演奏”“无声胜有声”,都体现了画画及演奏的“空白艺术”,这也是例句的主旨,所以“诗人作诗”“教师讲课”也要遵循这个主旨,即体现“作诗”“讲课”中的空白艺术,而错例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不合要求。2.修辞要“依葫芦画瓢”,防止修饰不当运用失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大纲》中对修辞考查的要求。仿写句子就是在“运用”上考查修辞。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仿写前要分析给定的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是比喻还是比拟,是借代还是夸张,是对偶还是排比等等,必须认清并严格遵守。例如: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以“北京”开头,写两句句式相同的比喻句。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北京:———————————————————————————————————————————————————————————————————参考答案:北京好比一颗心脏,它连接着亿万中华儿女跳动的血脉。北京如同一扇窗子,它能让世界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错例:北京好比一位母亲,她令亿万中华儿女感到温暖。北京如同一幅美妙的画卷,它让人们欣赏不够。分析:在给定的例句中,使用的是比喻修辞格,且是两个并列的比喻句子。做题时要善于联想,做到比喻恰当。错例的比喻可比性差,因而不合要求。3.结构上要“循规蹈矩”,防止盲目随意结构不一。仿写句子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形似,即结构要统一。仿写时要弄清句子的结构,是陈述还是疑问,是祈使还是感叹,是常式还是变式等;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因果还是假设,是转折还是递进,是并列还是总分等,都要符合要求。例如:仿照例句的格式,任写一种事物。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花朵。仿写:—————————————————————————————参考答案:教室前方有一块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教师播种知识的沃土。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错例:父亲额头上淌着汗水,澳,那是辛勤的汗水,那难道不是父亲辛苦劳作的见证吗?分析:首先我们分析以下例句的句式特点:“事物+否定+想象”,而且最后一个分句是比喻形式,且有象征意义。错例中没用否定形式,后一分句没用比喻形式,后一分句是陈述语气,错例用了反问语气。因此不合要求。4.内容上要“百花齐放”,防止低级趣味格调不高。仿写句子在内容上主张“百花齐放”,但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有哲理性和启发性。防止低级趣味格调不高。例如:仿照例句形式,重写两个句子。金钱,能买来美味佳肴,但买不来好胃口;能买来各种书籍,但买不来真正的知识。仿写:—————————————————————————————————————参考答案:金钱,能买来艳丽的玫瑰,但买不来爱情;能买来珍贵的贺卡,买不来真正的友谊。金钱,能买来漂亮的高跟鞋,但买不来挺拔的身材;能买来良药,但买不来健康的身体错例:金钱,能买来佳人,但买不来芳心;能买来书籍,但买不来幸福。金钱,能买来豪华的别墅,但买不来温馨的家;能买来漂亮的媳妇,买不来正真的爱情。分析:给定的例句的格式是“能买来………买不来……”是转折复句,并且前后两句的事物之间有必然联系。错例虽然格式一致,分句之间有内在联系,但整个句子立意格调不高。不合要求。三.2005真题回顾1.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4分)(2005年福建卷)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下联:———————————横批:———————————2.在“沙砾”“星星”“蜡烛”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5分)(2005年江苏卷)溪流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但山石间的那点丁冬,——————————————是你欢快的旋律。————————————————3.以“关爱”开头,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句式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句的修辞方法相同。(4分)(2005年山东卷)例句: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仿写:——————————————————————————————4.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2005年广东卷)示例: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仿写:—————————————————————————————————————————————————————————————————5.汉语中有“AB”“AABB”“ABAB”式的词语,请另举出结构相同的两组词语。(2分)(2005年天津卷)例:热闹热热闹闹热闹热闹仿写:————————————————————————————————————————————6.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出仿写。要求: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解作简要说明。(4分)(2005年北京卷)“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又如:——意在———————————————————————————————————再如,———————————————————————————————————意在———————————————————————————————。以上这些话,借助“半”字,生动地道出了耐人寻味的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7.班里举行一次主题为“远离毒品”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6分)(2005年全国高考卷一)答:——————————————————————————————————8、毕业前夕,班里举行一次主题以“友谊”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6分)(2005年全国高考卷三)答:——————————————————————————————参考答案:1、下联: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横批:振兴中华;2、沙砾蜡烛没有长城如虹的气势没有太阳耀眼的光芒也没有泰山巍峨的崇高也没有月亮柔和的银光但大地的每一处但黑夜里不屈的跳动是你坚守的岗位是你升华的生命3、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关爱是一场春雨,给人心田的滋润。4、逆耳的忠言好比配有黄连的中药,虽然难以下咽,却对症下药;奉承的蜜于犹如含有毒药的琼浆,虽然香甜可口,却是慢性中毒。5、红火红红火火红火红火舒服舒舒服服舒服舒服6、又如“妇女顶起半边天”,意在表现出社会对妇女作用的赞许,又体现出女同志们的自信自强。再如“对孩子藏起一半爱”,意在表明家长真正懂得爱孩子。7、(1)一口掉入虎口,拒绝毒品造就幸福。(2)让毒品远离自己,让健康陪伴一生。(3)远离可恶的毒品,珍惜宝贵的生命。(4)行动起来捍卫青春,拒绝毒品远离危害8、师生相知情深似海,你我友谊地久天四、模拟训练场1.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幅幅妙联佳对亮人眼眸,将晚会打扮得更加靓丽。下面是广东与广西相对的对联,给出广东的上联,请根据对联的有关知识,对出广西的下联。广东上联: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广西下联:—————————————————。2、用对偶的形式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每句补充的字数不少于4个字,多则不限。)滔滔黄河———————————————————————巍巍泰山——————————————————————————3、阅读小诗《蕾》,依照其构思及句式,以“芽”为对象仿写四句诗。蕾芽一个年青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颗正待燃烧的心————————————4、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分别以“家庭”“课堂”开头,仿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演尽人间悲欢离合。家庭——————————————————课堂——————————————————5、仿照下面的例句,以“魅力”开头另写一段话。风度是诸葛亮空城上坦然的琴声,风度是周总理外交中从容的答复;风度是司仪得体的举止,风度是模特优美的款步;风度是卓别林的幽默,风度是王羲之的行书。答:——————————————————————————————————————————————————————————————————————————————参考答案:1、广西下联: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2、滔滔黄河奔腾跳跃哺育中华儿女。巍巍泰山屹然耸立见证人世沧桑。3、一滴摔成两瓣的春雨,一个托起生命的摇篮,一双拥抱春天的小手,一对飞向明天的翅膀。4、家庭小集体,集体大家庭,尝遍人生酸甜苦辣。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做透学问甲乙丙丁。5、魅力是夜幕中北斗的光芒,魅力是白雪里红梅的芳香;魅力是朱德井冈山上压弯的扁担,魅力是岳飞抗金沙场中的银枪;魅力是岳阳楼上范仲淹的沉吟“——先天下之忧而忧”,魅力是长江三峡畔毛泽东放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已发表2005《考试》第11期)及《考试报》上

文章标签: # 对联 # 视角 # 内容